句子线谦大宏

首页 > 标语 / 正文

形容啥都不懂的成语 精选100句

2024-08-08 20:00:35 标语

一、形容啥都不懂的成语

1、孤陋寡闻:形容知识浅薄,见闻不广。

2、例句:包粽子我一窍不通,但是吃粽子我行。

3、形容对事件不懂得、不清楚、不明白的成语

4、盲人摸象:比喻只凭片面的经验或感觉,无法全面了解事物。

5、唐韩愈《朝归》诗:“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顾影听其声,赪颜汁渐背。”

6、【大惑不解】解:理解。重复考虑,依然不能理解。也说百思不得其解。

7、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8、【示例】:对于世界历史,他~。

9、形容“不懂得珍惜”的词语有:虚度、枉费、过客、错过、过度开发、竭泽而渔、挥金如土、骄奢淫逸、失之交臂、暴殄天物、擦肩而过、错失良机、挥霍浪费、买椟还珠、削足适履等。

10、闭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想象,不注重实际情况。

11、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什么也不知道。

12、【示例】:虽然他是~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

13、【反义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14、例句:上节课老师讲的什么,他竟然一无所知。

15、你是要委婉的还是要直接的。委婉的是、你好萌哦、直接的是、你好蠢哦、

16、顽梗不化:形容非常顽固而不知变通。

17、一无所知目不识丁一事无成闭目塞听

18、【出处】: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旰衣宵食。”

19、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20、【出自】:宋·洪迈《夷坚丁志·黄州野人》:“初不甚了了,养之数日,始能言,乃实人也。”

二、形容啥都不懂的成语句子

1、【解释】: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2、契船求剑: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

3、抱令守律:死守着律令,不知变通。

4、答:百思不解。

5、无所不知全知全能滚瓜烂熟无所不通

6、懵懵懂懂[měngměngdǒngdǒng]生词本基本释义详细释义糊里糊涂,什么也不知道。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着钵盂,拑着钉钯,与沙僧径直回来。”

7、拟规画圆:按照圆规画圆形。比喻照老规矩办事,不知道变通。

8、执而不化: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9、答:一窍不通。

10、【不堪设想】原有神秘奇妙的意思。现多指无奈设想,难以懂得。

11、【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小学生望后便倒,扶起,良久方醒。问之一无所知。”

12、【举例造句】:母疑涉妄,然窥女无他,大惑不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土偶》

13、释义:什么也不知道。

14、高深莫测大惑不解百思莫解迷惑不解

15、胶柱鼓瑟:鼓瑟时胶住瑟上的弦柱,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16、解:理解。经过百般反复思索仍不理解。也作“百思不得其解”。

17、【百思不解】惑,困惑;解:理解。觉得十分迷惑,不能理解。

18、【胸中无数】指对情形懂得不明白,心里不底。

19、唐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诗:“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20、刻舟求剑: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三、形容啥都不懂的成语有哪些

1、【解释】:甚:很;了了:明白。不很明白,不很懂。

2、【不知所以】以:原因。不清楚为什么是这样。指不晓得起因。

3、隔行如隔山,对做买卖我真是一窍不通。

4、【出处】:《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5、虚度[xūdù]:岁月空过,光阴浪掷;自称徒长年龄的谦词。

6、【示例】:我回家去了三年,外面的事情,~。

7、以下是一些形容对书里的内容一点也不了解的成语:

8、发音:měngdǒngwúzhī

9、徒读父书: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10、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着钵盂,拑着钉钯,与沙僧径直回来。”

11、泥古拘方: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

12、【出自】:《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13、井底之蛙:比喻眼光狭窄,见识不广。

14、【解释】: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15、【出自】: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购兰亭序》:“遽见追乎,不知所以。”

16、【解释】: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

17、汗颜无地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形容极其羞愧,无地自容。

18、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窍不通”

19、一窍不通指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常用于讽刺他人愚蠢和糊涂。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20、出处:元·张国宝《罗李郎大闹相国寺》:“啊;这老爹一窍也不通。”

四、表示啥都不懂的成语

1、懵懵懂懂[měngměngdǒngdǒng]生词本基本释义详细释义糊里糊涂,什么也不知道。

2、”什么都不懂用成语怎样描述?”这个这个,有点难度……”目不识丁”?不对,这不成文盲啦么……“懵逼转向”?也不对……“胸无点墨”?不对,至少识字滴……“天生弱智”?更不对,弱智的人不会这样问滴……“愚昧无知”,“肠肥脑满”?都不对,跑题啦……“孤陋寡闻”?对孤陋寡闻,还显得楼主比较谦虚有修养深不可测……

3、对于那件事,直到现在我依然百思不解。

4、少不更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5、坐井观天:比喻眼界狭窄,缺乏远见。

6、释义:比喻听不懂。出处:瞿秋白《乱弹》:“现在,‘治于人的小人’,要想在无线电的播音里去听清楚昆曲的平上去入,自然是牛听弹琴,一窍不通了。

7、【茫然不解】茫然:无所知的样子。一窍不通,不理解。

8、【解释】:什么也不知道。

9、泥古不化:泥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说话。拘泥古代的制度或说法,不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

10、【近义词】:百思不解、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11、【不知就里】就里:其中,底细。不知道内情。

12、【一问三不知】??什么也不知道。

13、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14、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15、【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件很奇异,说不出情理来。

16、【心中无数】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晰,心里没有底。

17、【出自】: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心中无数,说:‘象这样小事,你自己斟酌去办,用不着向我请旨。’”

18、黄口小儿联合式;作宾语;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19、乳臭未干。臭:气味。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20、【如堕烟海】堕:落。似乎掉在茫茫无边的烟雾里。比方迷失方向,找不到脉络,抓不住要领。

五、形容啥都不懂的成语叫什么之途?

1、清·无名氏《葛仙翁全传》:“百思不解,五夜踌蹰,故乘隙邀君一面,以决中疑。”

2、三尺童子。指年幼不懂事的儿童。

3、年幼无知。年纪小,不懂事。

4、蒙昧无知。蒙昧:知识未开。没有知识,不明事理。指糊涂不懂事理。

5、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小学生望后便倒,扶起,良久方醒。问之一无所知。”

6、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7、【出自】:《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8、【解释】:以:原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

9、目中无人,读音[mùzhōngwúrén]释义: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例句:她过去总是目中无人地走来走去。

10、【解释】: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11、一意孤行,读音[yīyìgūxíng]释义: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例句:他对大家的好言相劝不理不顾,依然一意孤行。

12、形容什么都不知道的成语有:

13、【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质问的场合

14、【解释】: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15、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16、恍然大悟通俗易懂豁然开朗老妪能解

17、胶柱调瑟: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18、枉曲直凑:谓在弯曲的路上却笔直地往前走。形容人笨拙死板而不知变通。

19、【解释】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20、答案是大惑不解。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