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是什么意思?
反倾销(Anti-Dumping)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保护措施,指一国政府为阻止外国企业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本国市场倾销商品,从而对本国产业造成损害,而采取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就是防止“恶意低价竞争”的规则。
倾销行为通常表现为:
- 出口价低于本国售价(比如A国产品在本国卖100元,出口到B国只卖60元)。
- 出口价低于生产成本(企业亏本销售,意图挤垮竞争对手)。
反倾销的核心逻辑是维护公平贸易,避免本国企业因外国低价商品冲击而倒闭或失业。
反倾销如何运作?
-
调查启动
- 通常由本国产业或政府机构(如中国的商务部、美国的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投诉。
- 需证明三点:存在倾销行为、本国产业受损、两者有因果关系。
-
计算倾销幅度
- 对比出口价与“正常价值”(通常是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或生产成本)。
- 某产品在出口国卖100元,但出口价仅70元,倾销幅度即为30%。
-
征收反倾销税
若调查成立,进口国会对涉事商品加征额外关税(如30%),使其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经典案例
-
中国光伏产业被欧盟反倾销(2013年)
- 欧盟指控中国太阳能板以低于成本价销售,最终对中国产品征收最高64.9%的反倾销税。
- 结果:中国光伏企业转向开拓新兴市场,并加速技术升级。
-
美国对华钢铁反倾销(2016年)
- 美国认定中国钢铁倾销幅度达266%,加征高额关税。
- 争议点:被批评为“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中美贸易摩擦。
反倾销的争议
支持方观点:
- 保护弱势产业,避免恶性竞争导致失业。
-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如农业、重工业等战略行业)。
反对方观点:
- 可能被滥用为贸易保护工具(如美国“232调查”以国家安全为由加税)。
- 消费者需承担更高价格(例如进口商品涨价)。
中国与反倾销
中国既是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国(截至2022年,连续27年成全球反倾销最大受害国),也是积极使用者:
- 对外:对澳大利亚葡萄酒、美国高粱等发起过反倾销调查。
- 对内:通过WTO诉讼反击不合理制裁(如诉美国反倾销计算方法违规胜诉)。
反倾销是国际贸易的“双刃剑”:
- 合理使用可维护公平竞争,促进产业升级。
- 过度使用则可能引发贸易战,损害全球经济。
对于企业而言,规避反倾销风险需注意:
- 定价策略符合市场规律;
- 分散出口市场,降低单一依赖;
- 熟悉WTO规则,积极应诉。
(全文约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