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某件事太常见,以至于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新奇,但很多人可能没想过,这个成语里的"司空"到底指什么?它为什么能代表"常见"的意思?我们就来深挖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要理解"司空见惯",得先搞清楚"司空"的本义,在中国古代,"司空"是重要的官职名称,属于"三公"之一(另外两个是司徒、司马)。"三公"是周代至汉代最高级别的官员,分别掌管不同事务:
"司空"的职责和今天的住建部部长有点类似,负责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工程事务繁重,"司空"在古代是实权职位,比如大禹治水后被舜帝任命为"司空",汉代的御史大夫也常兼任此职。
"司空见惯"的典故出自唐代,主角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绅和刘禹锡。
李绅是写"锄禾日当午"的那位诗人,晚年官至"司空"(唐代的虚衔,象征地位高),据唐代笔记《本事诗》记载,李绅有一次宴请刘禹锡,席间让歌伎表演助兴,刘禹锡看到华丽的歌舞场面,当场赋诗一首: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意思是:"这些歌伎打扮得像皇宫里的人,唱的歌如此美妙,你李司空看惯了觉得平常,可我刘禹锡(当时任苏州刺史)看得心都要碎了!"
这里的"司空"直接指李绅的官职,而"见惯"则是说他因为地位高,对奢华场面早已习以为常,后来,"司空见惯"就被固定为成语,形容对常见事物不以为奇。
从李绅的故事可以看出,"司空见惯"最初带有阶级差异的意味:
后来,成语逐渐淡化阶级色彩,泛指一切因常见而麻木的现象。
"司空见惯"并非孤例,汉语中许多成语都保留着古代官职的痕迹:
这些成语说明,中国古代的官僚文化深深影响了语言的形成。
有人误以为"司空"是"空"的重复强调(类似"空空如也"),其实这是错误的。"司空"必须结合历史官职理解,成语的用法也要注意:
"司空见惯"短短四字,却凝结了唐代的官场文化、诗人的即兴创作,以及语言演变的智慧,它提醒我们:许多看似平常的词语,背后可能藏着有趣的历史。
小知识: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commonplace"或"old hat",但缺乏中文里"司空"这样的历史包袱,下次再用这个成语时,不妨想想那位看歌舞看到麻木的李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