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谦大宏

首页 > 感想 / 正文

有关读书的成语故事 集合98句

2024-07-18 09:00:33 感想

一、有关读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2、牛角挂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看书。比喻勤奋好学。

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三国演义》中讲,诸葛亮曾在陈仓山修建栈道千里,但是并不敢将计划告诉人们,而是偷偷地用土方法修路,让敌人不知情。这个成语指的是在暗中采取手段解决问题。

4、凿壁偷光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6、殚精竭虑: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孔子弟子颜回为了学习,每天都殚精竭虑,努力钻研。后来,他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

7、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8、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9、杨广道:“这么小的孩子,又这样聪明伶俐,应该好好读书,将来定能成为我朝有用之材。你抽空告诉他,不要再干宿卫的差使了!”事后,许文术把皇帝的意见说给了李密,李密听了大喜,立即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不会友,不见客,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

10、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编联起来,做“韦编”。三:多次。绝:断。反复研读,以致编联竹简的的皮绳断了多次。指读书勤奋刻苦。

11、画龙点睛:《庄子》中讲,一位画家画了一幅龙,但是还差点缀点缀,这时候他用笔在龙眼上点了一下,一下子,龙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成语指的是在事物中加入关键性的一笔。

12、李密是隋朝上柱国、蒲山公李宽的儿子,自幼生得虎背熊腰,黑皮肤,大眼睛,喜欢舞枪弄棒。到七八岁的时候,他便练就了一身武艺。不久,李宽去世,李密继承父爵,封蒲山公,补了个左亲侍的差使。但因年龄太小,上司对他要求不严,故平时常在街头与人习武为乐,常常赢得围观群众的喝彩。

13、此外,还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牛角挂书等。

14、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15、和读书有关的成语典故有:

16、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17、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18、囊萤映雪: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照明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19、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0、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二、有关读书的成语故事都有哪些

1、囊萤映雪“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2、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3、典故: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4、策读书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6、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7、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8、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9、凿壁偷光:形容勤学苦读。

10、有一次,一位名叫王勃的学者问他:“你读了多少书?”杜甫回答:“我已经读了一万卷书。”王勃听了非常惊讶,立刻问道:“你读了这么多书,你学到了什么?”杜甫回答说:“我学到了很多,但我仍然觉得我还需要更多的知识。”

11、像苏秦把头发悬在梁上,匡衡家贫凿开富人家的墙壁,赵匡胤手不释卷的读书,这些故事都很精彩。人生在世,确实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勤读书。

12、韦编三绝,释义是。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13、凿壁借光、悬梁刺股、萤囊映雪

14、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15、程门立雪:冒着大雪在程颐的门前站着,形容尊师重道,虔诚求教。

16、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17、㈠凿壁借光【成语故事】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为藏书很多的文不识家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18、杯弓蛇影:《后汉书》中讲,唐朝时期,有一个叫张旭的人,在夜里喝酒时,把自己的盾和弓架在桌子旁边。喝醉酒后,他看见了弓和盾的影子,在极度恐惧与疑惑之下,他最终明白自己的错误。成语指的是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提醒我们要眼明心亮不被假象所迷惑。

19、勤学苦练:勤学苦练是指刻苦努力学习,不断地练习。据说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年轻时就非常勤学苦练,不断地写诗,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20、㈡悬梁刺股【成语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三、有关读书的成语故事5个

1、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2、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3、饮鸩止渴:《史记》中记载,秦朝时期,一个名叫廉颇的将军被朝廷贬职,他因愤怒而投靠了敌国赵国。某次,赵国派廉颇率军攻打秦国,秦国派出将军韩信来防守。韩信深知廉颇的好勇斗狠,就在战争前派人送给了廉颇一份珍贵的礼物,廉颇欣然收下,不料里面却是毒药。廉颇饮下毒药后非但未能攻克韩信防线,反而被韩信打败,最终被赵国处死。饮鸩止渴指的就是出于无奈而采取错误的办法。

4、有一天,隋炀帝杨广外出行猎回宫,看见李密正与伙伴对打、跑跳、纵跃,动作机敏,似龙腾虎跃,很是精彩。炀帝看了感到惊奇,遂问随从大臣许文术说:“这个黑孩子是谁家的,小小年纪,武艺竞如此高强?”许文术禀报说:“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名叫李密;由于他父亲的关系,给他补了个左亲侍的差使。”

5、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6、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7、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

8、管宁割席断交的典故

9、孜孜不倦:孜孜不倦是指不断地努力学习,不停歇地追求知识。传说战国时期,孔子弟子曾子为了学习礼仪,每天都孜孜不倦地钻研,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10、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11、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

12、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

13、应该是走火入魔,如痴如醉

14、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15、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比喻尊师重教,诚恳求学。

16、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

17、临渊羡鱼:《淮南子》中说,楚王在一口井旁宴会,看到井里的鲤鱼游得很快,就对身旁的大臣说:“我很羡慕这些鱼啊!”大臣却说:“臣愿殿下放弃天下,如同这些鱼一样,游来游去就好了。”从此,临渊羡鱼便成为羡慕不可得的意思,提醒人们不能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

18、头悬梁,锥刺股

19、凿壁偷光:凿穿墙壁引过光线。形容家境贫困仍刻苦勤学。

20、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四、有关读书的成语故事50字

1、汉朝时期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2、博览群书:博览群书是指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相传明朝学者杨时曾经博览群书,学习了许多不同的学科,成为了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3、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4、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5、西汉时期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6、闻鸡起舞是一个成语,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7、李密书挂牛角故事二

8、温舒编蒲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9、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10、一字千金:一个字价值千金。原指能将文章改动一个字即可领取千金的赏赐。后用以称赞诗文或书法精美绝妙,价值极高。

11、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12、李密书挂牛角故事一:

13、你好,成语故事:读书破万卷

14、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15、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定语。

16、成语故事有以下这些:

17、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18、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19、高凤流麦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20、出自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宋·王应璘《三字经》

五、有关读书的成语故事及作者

1、华歆因心神不一,管宁割断席子与之断交。后用来形容与朋友断交。

2、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

3、后来,他听说离家二十里外的缑山,住着一个名叫包悦的人,很有学问,尤其精通《汉书》,便天天起早步行前去求教。时间一久,母亲见他天天来回走路,过于劳累,便让他骑着家中的一头耕牛去缑山。这一来,倒给李密提供了争取时间读书的机会,他常常骑着牛看书。

4、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5、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6、虚心好学:虚心好学是指学习者虚心谦虚,勇于学习新知识。传说魏晋时期的大学者王弼非常虚心好学,不断地向各位学者请教,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哲学家和学者。

7、韦编三绝: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8、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有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凿壁借光。西汉时期有个人叫匡衡,他特别爱读书,但是家里贫穷,点不起油灯,有一天他发现隔壁家的灯很亮,从墙上的一点小缝隙漏了进来,发现可以看到书。然后他把这个洞凿大了点。用来读书,后用来形容读书刻苦。

9、㈢囊萤映雪【成语故事】

10、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11、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很多,像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开卷有益,手不释卷,读破万卷,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我小时候读过一本书,专门讲古人怎样勤奋读书的,当时觉得挺佩服,所以印象比较深刻。

1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13、映月读书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成语故事: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梯子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

14、悬梁刺股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

15、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6、悬梁刺股: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17、悬梁刺股:把头发挂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形容发奋刻苦学习。

18、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