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史记》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其志不在小。
6、一个人能不能正确地分辨好话和奉承话,能否正确听好话,产生的结果迥然不同。
7、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8、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苦经营、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他意识到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于是写信辞别勾践
9、安堵如故:诸吏人皆安堵如故,民争献牛洒。《史记•高祖本纪》
10、接着,史记以黄帝崩,而后身后起者,其苗裔也,这句话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黄帝的离世和继承者的出现,同时也传递了历史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这些好词好句不仅在简洁明了的语言中传递了丰富的信息,更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叙事技巧。
11、释义:能做好一件事的人,不一定能把它讲得头头是道;能对一件事讲得十分透彻有理的人,不一定能做好这件事。
1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3、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14、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1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7、我们在入世的同时,绝不能放松自身品德的修炼,宁可德高而位卑,也不要德低而位尊。
1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20、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1、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2、彬彬有礼: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史记•太史公自序》
3、“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屈原一生的写照,也是他悲剧的根源。渔父所说的话其实正是楚王、大臣们,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做人态度,随波逐流,看老板的脸色说话,他们就能顺风顺水、远离灾祸。然而,屈原的内心却容不得半点污泥,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4、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5、远使之而观其忠。让人去远方任职,以观察他们是否忠诚。
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韩信幼时贫苦,为了养活自己,便去河边钓鱼,但鱼儿稀少,韩信经常饿肚子,河边有一老妇人,每次都给韩信一些吃食,韩信就在老夫人的救济下度过了最贫困的时间,后来韩信封王,首件事便是回到家乡厚待老夫人,并且赠送千金予她。
9、《史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10、隐忍就功名。
11、对一个人的判断,舆论不一定可靠,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
12、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1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14、“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15、释义:泰山之大,在于包容细小的土石,江河之深,在于收拢所有的溪流。
16、兴必虑衰,安心思危。
1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8、不避汤火: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史记•货殖列传》
19、释义:做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在乎小的过错。
20、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1、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2、解析:孟郊曾在《赠裴枢端公》中写道:“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3、所以,在做事情时,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擅长的部分做到最好,正所谓“一事精致,足以动人。”
4、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功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5、释义:人言苦口良药,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兵家常说:做大事,不必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要因眼前小利迷了双眼,乱了方向。一时的牺牲,一处的放弃,并不是全盘皆输,而是赢来最终成功的可能。
8、赤身裸体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风止雨停晴空万里随风飘荡得意洋洋若无其事和和气气野心勃勃兴高采烈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1、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13、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14、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15、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
16、智者,会“止欲”,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愚者,被欲望操控,永远不知足,其最终的下场只会引发祸端。
1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9、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20、其中,屈原的遭遇更被后人熟知。身为楚国大夫的屈原文才盖世,同时又是治国和外交能手,但却因为楚王听信小人的谗言而被疏远、贬官。被奸臣环绕的楚王受到秦国多次欺骗和逼迫,最终身死国亡。绝望又悲愤的屈原选择抱石投江、以死殉国,他的悲剧结局真是令人哀叹又发人深省啊!
1、百步穿杨: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史记•周本纪》
2、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3、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史记》
4、一、本纪《史记》
5、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6、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人就近办事,以观察他们是否恭敬。
7、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8、烦使之而观其能。让人处理复杂的事务,以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
9、暗度陈仓: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史记•高祖本纪》
10、案堵如故:诸吏人皆安堵如故,民争献牛洒。《史记•高祖本纪》
11、“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
12、《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13、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14、解析:此句可与上一句一起理解、感悟。《道德经》有云:“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乃是人生的大智慧。
15、人言可畏,强大的舆论能美化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
16、解析:鸿门宴上,众人欲助刘邦逃走时,刘邦顾虑到没有向项羽行辞别的礼,樊哙就对刘邦说了这句话。
17、先发制仁,后发制于仁。
18、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9、安于故俗,溺于旧闻: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史记•商君列传》
20、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2、“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9]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4、大家都熟知“逆耳之言利于行”的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从不中听的话里汲取对工作、对自身修养有益的成分。
5、游士蔡泽于是用此言劝范睢退出朝堂,这样尚且还能当个富家翁,若是贪恋权位,恐怕大祸临头。
6、范睢助秦蚕食东方六国,并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在长平之战又献离间计,使得白起大破四十万赵军。
7、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8、对于别人的称赞、表扬,一定要头脑清醒,切不可陶醉其中、妄自尊大、沾沾自喜,从而不能正确估价自己。
9、释义:人的欲望宛如深渊,如果执意前进,那将会什么都得不到;现在拥有的不知道满足,那便会连原本的也会失去。
10、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11、释义:开始时出一点差错,最后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1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13、“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14、补敝起废: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史记•太史公自序》
15、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
16、力拔山兮气盖世
17、解析:众人的言论十分强大,足以混淆视听;毁谤发生多次,足以将一个人毁灭。
18、受到别人恩惠,就要用心去报答。
19、释义:坐了他人的马车,就要记住载人之恩,并要与他人共患难;穿了他人的衣服,就要谨记获衣之恩,并要分担他人的忧愁;吃了他人的饭菜,被人所养活,就要牢记救命之恩,同时还要为他人做事,甚至不惜为此付出性命。
20、这句话也是提醒我们,在你没有全面和充分了解时,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