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关于孟子的具体寿命,历史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他享年约84岁,这一说法主要源自《孟子》一书中的线索以及后世学者的考证。
孟子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其生卒年主要依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和东汉赵岐的《孟子题辞》推算。《史记》记载孟子“年八十四而卒”,而赵岐则进一步指出孟子“寿八十四岁”,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中也支持这一观点,学界普遍接受孟子活了约84岁的说法。
也有少数文献如《孔丛子》等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孟子可能活得更长寿,但缺乏确凿证据,相比之下,84岁的说法更为可信,尤其是考虑到战国时期人均寿命较短(约30—40岁),孟子能活到如此高龄,实属罕见。
孟子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孟子能活到84岁,在战国时期堪称高寿,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孟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他的“性善论”“仁政”学说成为儒家核心理论,宋代以后,朱熹将《孟子》列为科举必读经典,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孟子的长寿也常被后人视为“仁者寿”的典范,体现了道德修养与健康长寿的关联。
综合历史记载和学者研究,孟子大概率享年84岁,这一寿命在战国时期极为罕见,他的长寿不仅与其个人修养有关,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对身心和谐的重视,作为儒家亚圣,孟子的生平与智慧至今仍为世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