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乡偶书中的千古名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
3、答:回乡偶书诗中表现诗人离家很久仍不忘家乡的诗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4、《回乡偶书》里面,乡音无改鬓毛衰。
5、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6、对人生之路的领悟。诗人通过自己生活中对乡村生活、亲情、友情等方方面面的体验与感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如“路长人困蹋初心”、“知音少,谢不遇”等,更深层次地凸显了诗人的情感和情怀。
7、总之,《回乡偶书》赞美了诗人怀乡、认同家乡文化和人文环境,同时也凸显了对人生之路的感悟和思考,展示了诗人深刻而丰富的情感内涵。
8、回乡偶书二首:
9、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是,儿童们见到我已经都不认识了,笑着问我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10、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11、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2、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13、“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14、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1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6、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17、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18、贺知章的诗歌今存十九首,其中绝句写得朴素自然,多用白描,时出巧思,淡而有味。这首《回乡偶书》是诗人在八十六岁高龄时辞官回故乡时所作,原题共有两首。
19、此诗前两句,在叙事描写中透露了诗人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的心情。到三、四两句,诗人反把自己的感情完全隐藏起来,只是就故乡儿童这一面来写,仿佛是纯客观的画面。就象一位多年失去孩子的父亲;父亲站在明处,看着孩子在表演;孩子蒙在鼓里,把父亲当作客人;孩子愈演愈真,父亲越看越爱。诗中所写,就类似这种情景。
20、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2、《回乡偶书》里面,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代表:诗人思念家乡。《回乡偶书》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4、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7、《回乡偶书》最能体现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这句意思是: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8、《回乡偶书》
9、作者:贺知章
10、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11、此句不仅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诗句之一。它表达了人离开故乡之后的漂泊之苦、思乡之苦、无家可归的苦,也表达了人在困境中的堪忍之心、逆境中的矫情之态,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12、《回乡偶书》其一
13、首句写数十年久居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思乡之情,诗句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之下却别有一番天地。此诗为贺知章致仕还乡时所作,全诗在又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
14、《回乡偶书》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5、“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16、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7、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18、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19、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20、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
1、《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通过回忆自己早年在故乡的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离乡多年的情感之深厚。其中赞美诗人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回乡偶书》中最有特色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诗人置身于熟悉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以平静。
3、回乡偶书二首
4、这是贺知章的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5、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6、这是“回乡偶书”的开头,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一句诗,而非一个故事、一本书或一种物品。
7、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8、唐代贺知章所作七言绝句
9、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10、元代杨载的《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11、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1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1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5、对故乡的认同感强烈。诗中不仅描绘了故乡的自然环境,还描写了故乡的人文风情,如“桥上故人亦来往”、“闲鸟恋空阔,高楼望秋月”,更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文化和情感的认同感。
16、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7、《回乡偶书》其二
18、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9、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0、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1、回乡偶书中偶书的意思是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回乡偶书整体的意思是回到家乡随便写的诗。
2、《回乡偶书》是唐代贺知章所作七言绝句。古诗原文如下:
3、乡音无改鬓毛衰。
4、其二译文: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5、少小离家老大回,
6、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
7、其一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8、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9、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10、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11、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年暮之年才回故乡。
12、《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作。其中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伤感,也流露出家乡带来的亲切感。
13、回乡偶书贺知章
14、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15、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1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后两句表现了乡村孩子的淳朴、礼貌、友好的品质。
17、怀乡情感深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句句都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比如“初月旧乡照初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体现了诗人怀乡情感的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