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7、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二,它把铭文刻在金人背后,如果没被销毁,则可做万世之则。
1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孔子(公元前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5、一,它用非常形象生动的金人三缄其口的样式来警告世人的慎盲。
16、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0、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6、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7、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12、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13、放于利而行,多怨。
14、三,文章中明确说的是“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9、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0、朽木不可雕也。
1、名不正,则言不顺。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9、有教无类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10、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3、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9、朝闻道,夕死可矣。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2、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6、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1、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2、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
13、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周以前的箴铭以黄帝的《金人铭》为最有名。从金人铭载体的形式看,应该是座右铭的源头之一:
1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