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日中天”是一个充满画面感的成语,字面意思是“像太阳升到正午时的天空”,常用来形容事物发展到最鼎盛、最辉煌的阶段,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自然现象,更被广泛用于比喻事业、声望或权力的巅峰状态,它的具体含义、来源和使用场景是怎样的呢?
“如日中天”由“如”“日”“中天”三部分组成:“如”意为“像”,“日”指太阳,“中天”即天空的正中央,古人观察太阳运行规律,发现正午时分太阳位于最高点,光芒最盛,因此用“中天”象征巅峰状态。
在比喻层面,它多用于形容:
需要注意的是,成语隐含“短暂性”——太阳不会永远停留中天,暗示鼎盛之后可能面临转折,使用时需结合语境。
“如日中天”脱胎于古代天文观象。《诗经·邶风》中就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的记载,古人以日月运行比喻兴衰规律,汉代典籍《淮南子》进一步将“日中”与“极盛”关联,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强调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咏怀》中写道:“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暗合“如日中天”后盛极而衰的意味,可见,这一成语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与人事的辩证思考。
近义词:
反义词:
正确用法:
常见错误:
西方文化中类似表达有“at the zenith”(处于天顶)或“in one’s prime”(黄金时期),但中文成语更强调“自然规律”的隐喻,英语说“His career is at its peak”,而中文则用“如日中天”多了一层哲学意境。
“如日中天”既是自然现象的凝练,也是人文智慧的结晶,它提醒我们:在赞美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居安思危,理解盛衰相依的规律,下次使用时,不妨想想正午的太阳——耀眼,却也可能开始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