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龃龉”最初的字义与牙齿有关。《说文解字》中,“龃”指牙齿不齐,“龉”指上下齿对不上,合起来形容牙齿咬合不正,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不合、关系不融洽,或者事物之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在现代汉语中,“龃龉”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强调一种隐性的、持续性的矛盾状态,而非激烈的冲突。
与“争吵”“争执”相比,“龃龉”更侧重描述一种“不顺畅”的状态,矛盾可能尚未爆发,但已暗流涌动。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以和为贵”,而“龃龉”恰恰是“和”的反面,它暗示了一种需要调和的失衡状态。
这种对“不和谐”的细腻描述,反映了中文对人际关系的深刻观察。
错误例句:“他们的龃龉最终导致公司倒闭。”(应改用“激烈冲突”)
“龃龉”虽是一个小众词汇,却精准捕捉了人际关系中微妙的紧张感,它提醒我们:矛盾未必需要针锋相对,化解龃龉,往往需要的是智慧与耐心。
下次当你感到与他人“不合拍”时,不妨想想这个词——或许能更冷静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