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马月”这个词,大家肯定不陌生,平时聊天时,如果有人问“这事啥时候能办成啊?”,对方可能会半开玩笑地回一句:“等猴年马月吧!”言下之意就是——这事儿遥遥无期,甚至可能永远都实现不了。“猴年马月”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真的存在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有趣的俗语。
“猴年马月”最早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由“天干”(甲、乙、丙、丁等)和“地支”(子、丑、寅、卯等)组合而成,共60年一个循环。“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猴年”指的是地支中的“申年”,每12年就会出现一次,比如2028年就是下一个猴年,而“马月”则是指农历的五月,因为按照传统历法,五月对应“午马”,马月”就是农历五月。
这样算下来,“猴年马月”其实就是“申年午月”,按照干支纪年法,每12年就会有一次“猴年”,而“马月”每年都有一次(农历五月),猴年马月”其实是存在的,只是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遥遥无期”,而是每12年就会出现一次。
既然“猴年马月”真实存在,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它代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认知偏差:大多数人并不熟悉干支纪年法,尤其是现代人更习惯使用公历,对农历和生肖月的对应关系不太了解,所以觉得“猴年马月”是个虚构的概念。
夸张表达:语言中常常用夸张的方式来表达“不可能”,等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等到铁树开花”等,“猴年马月”也是类似的修辞手法,用来强调某件事几乎不可能发生。
当然会!最近的一个“猴年马月”是2016年6月5日至7月3日(农历丙申年五月),下一个则要等到2028年6月(农历戊申年五月),如果有人对你说“等猴年马月吧”,你可以笑着告诉他:“别急,2028年就到了!”
除了“猴年马月”,中文里还有很多类似的表达,
“猴年马月”原本是一个真实的时间概念,但由于人们的误解和语言的夸张用法,它逐渐变成了“遥遥无期”的代名词,了解了它的真实含义后,我们反而能更理性地看待时间——很多事情并非真的“不可能”,只是需要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
下次再听到有人说“等猴年马月吧”,你可以自信地告诉他:“别急,2028年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