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谦大宏

首页 > 贺词 / 正文

屈原列传名句默写及答案 摘抄80句

2024-08-06 19:01:09 贺词

一、屈原列传名句默写及答案手写

1、七、状语后置

2、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3、主语的省略。

4、格式四:中心语+而+定语+者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7、《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8、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9、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0、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11、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1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1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1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6、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1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8、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19、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20、答案:“离骚”者,犹离忧也。

二、屈原列传名句默写题

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谓语的省略。

3、《屈原列传》特殊句式如下:

4、屈原“穷”“怨”的原由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义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5、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6、六、定语后置

7、格式:宾+介+动

8、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11、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12、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

13、《离骚》的内容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15、此不知人之祸也。

1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7、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人生的思考,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18、无标志判断句。

1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屈原列传默写题及答案

1、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2、用“……者……也”表判断。

3、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4、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5、无标志被动句。

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7、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8、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9、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10、⑤唯利是图、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11、《离骚》的文风特点是“其文约,其辞微。”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14、“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15、答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6、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17、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8、——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9、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0、用“被”表被动。

四、屈原列传古诗文默写

1、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三、宾语前置

5、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6、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7、是《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认为人生如初见,一切都是新鲜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变化,因此会有秋风悲画扇的感觉。

8、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9、句式归纳如下: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11、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2、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13、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14、用“者”或“也”表判断。

15、“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16、五、主谓倒装

17、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1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

20、答案:“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