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警句 / 正文

举证期限到底多少天?举证期限是多少天

2025-07-22 17:50:15 警句


在法律诉讼中,举证期限是当事人提交证据材料的截止时间,直接影响案件审理的公平与效率,不同诉讼程序(如民事、行政、刑事)对举证期限的规定各有差异,且可能因案情复杂程度、法院要求或当事人申请而调整,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法律中的举证期限规则,帮助读者清晰掌握关键时间节点。


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举证期限的确定分为以下情形:

  1. 普通程序

    • 法院指定期限:通常由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一般不少于15日,若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法院准许,可缩短至不少于7日。
    • 一审普通程序:实践中多为30日,但需以法院《举证通知书》为准。
  2. 简易程序

    举证期限可缩短,通常不超过15日,甚至当庭举证。

  3. 逾期举证后果

    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交的证据,法院可不予采纳;但若证据对案件基本事实有重大影响,可能采纳并予以训诫或罚款。


行政诉讼的举证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被告(行政机关)和原告的举证期限作出严格区分:

  1. 被告举证期限

    • 行政机关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交证据和依据,逾期视为无证据。
  2. 原告或第三人举证

    应在开庭前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交,具体时间由法院裁定。


刑事诉讼的举证期限

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主要由公诉机关承担,法律未明确规定统一期限,但需注意以下规则:

  1. 审查起诉阶段

    检察院可要求公安机关补充证据,但需在法定期限内(通常1个月)完成。

  2. 审判阶段

    法院可要求控辩双方在开庭前提交证据清单,逾期可能影响证据效力。


特殊情形与例外

  1. 延长举证期限

    当事人因客观困难(如证据需鉴定、调取境外材料等)可申请延长,由法院决定是否批准。

  2. 新证据的提交

    二审或再审中,若发现新证据且符合“新发现”或“原审无法取得”等条件,仍可提交。


实务建议

  1. 主动沟通法院:收到案件受理通知后,第一时间确认举证期限。
  2. 提前准备证据:避免因时间不足遗漏关键材料。
  3. 善用延期申请:确需延长期限时,需书面说明理由并提供初步证据。


举证期限是诉讼中不可忽视的程序要求,当事人需严格遵守以避免失权风险,具体天数需结合案件类型、法院裁量及特殊规定综合判断,建议在专业律师指导下高效完成举证。

(全文约850字)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