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吃东西。它们会像自己的前辈一样,做一个可以吃的球,选一个储藏的地方掘一个土穴,把球藏在里面,然后吃掉。没有人教它们这些,这些本领是它们生来就具有的本能。
2、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圆球放在一个盒子里,并保持干燥。早晚这些圆球内的囚徒会用它们头上的耙和前足上的锯齿去刮墙壁,发出一阵阵刺耳的摩擦声。持续两三天之后,它们没有取得丝毫进展。这时,我决定给它们其中的两只一些帮助。我用小刀在硬壳上戳开一个洞,尽管如此,它们也没能破壳而出。不到半个月,所有的硬壳都安静了。这些囚徒用尽了全力,却还是死在其中。
3、刚从地下钻出的它们最需要的不是食物,而是阳光。它们跑到太阳里之后一动不动,专心取暖。
4、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豉虫在水塘里的热闹场面
5、在人们的眼中,蜣螂很善于合作。当一个蜣螂做成了一个球,便会离开在场的其他同类,独自把劳动成果向后推去。这个时候,一个还没开始工作的邻居就会跑过来帮着球的主人一起用力推。对于这种帮助,球的主人肯定是欢迎的。但是,它真的是热心的伙伴吗?不,他是一个“强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和没有忍耐力是做不成圆球的,而去偷或者抢一个那就容易多了。所以有的“盗贼”就会用很狡猾的手段,甚至是暴力,去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
6、这是在《昆虫记》中摘出的法布尔对自我工作的看法,出于对昆虫的热爱,在他的野外实验室中,就把昆虫当做人类,甚至当作自己的朋友,非常的尊重和喜欢它们,以致于忘我的融入到昆虫的世界去体验昆虫的乐趣。
7、第十九章蟋蟀
8、第二章内容概括:记录了为黄地老虎幼虫做手术的毛刺砂泥蜂在荒石园中的生活状态。
9、作者法布尔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创造了许多奇迹,我非常地敬佩他。你看,他通过长期观察,详细描述了蝉的生理习性、发声原理、生长过程等,文风时而严谨、时而俏皮,文章起伏有致、引人入胜。应该说,蝉的一生既漫长又短暂,用四年的黑暗换来一个月的灿烂时光,所以它执着地唱着歌,用歌声点亮生活、赞颂生命。
10、当我考察它们的储藏室时,我是用手斧来"开掘"的。
11、第一章主要内容: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12、猛禽是难以想像的老视患者,但它却能从云端高处看见藏在地上的田鼠.
13、“世界上很少有人会从事这个职业的,我们也不指望从这份工作中挣钱,但是我们没必要介意,因为能获得很多有趣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比任何一个职业都有意思”。
14、赏析:温馨的叠词,表现作者对池塘的喜爱,比喻句表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15、一、黑色布甲:
16、如果贼把球顺利地偷走了,主人只能自认倒霉。它会擦擦面颊,深吸几口气,振翅飞走,回去从头开始。这种百折不挠的作风让我既羡慕又嫉妒。
17、充满人性的昆虫,在这本书里演绎着大自然的故事。《昆虫记》真是一本好书啊!
18、我们应该尊重每一条生命,更应该尊重法布尔。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用心去观察,才能真正体验生命的财富。
19、第一章读后感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者法布尔开篇说明了兴趣爱好的重要性,自己因为从小对昆虫感兴趣所以终身致力于研究这些小生灵,并为他们谱写了一首首生命的赞歌,所以发布人是当之无愧的“描写昆虫的杰出诗人”。
20、在《昆虫记》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昆虫学,还可以学到昆虫学以外的东西,比如解刨学和化学,法布尔用生动脱俗的语言把几门枯燥乏味的科学描绘的有声有色,而且在他的语言中没有半点虚假,因为他坚持科学可以被修饰,但不能被修改。这使我们能在昆虫记实验中学到真实可靠的科学,而且能把他们好好吸收。
1、关于这个问题,昆虫记第一章《荒石园》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弗朗茨的童年生活,以及他对昆虫的兴趣和热爱。以下是读书笔记的200字概括:
2、我把泥土装入大口玻璃瓶中,为母蜣螂做成了一个人工的地穴,还在玻璃瓶上留下了一个小孔,用来观察它们的动作。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室中研究它们了,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
3、这些时候,它是在地底下梨形的巢穴里居住着的。它很渴望冲开硬壳的甲巢,跑到日光里来。但它能否成功,是要依靠环境而定的。
4、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5、第一次蜕皮后,尽管已经能从这些幼虫身上辨别出蜣螂的形状,但是它们还没有完全长成蜣螂。这个小动物非常美丽,别的昆虫无法与之相比。那像蜜一样的黄色,加上半透明的感觉,让它浑身散发着一种琥珀的魅力。在下一次蜕皮之前,这种状态能保持将近四个星期。
6、一会儿,它就要吃了。没有人教它,它也会做,像它的前辈一样,去做一个食物的球,也去掘一个储藏所,储藏食物,一点不用学习,它就完全会从事它的工作。
7、《昆虫记》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8、初看这本书的题目,还以为是一本科普读物或是一本观察记录什么的,所以也就没太在意,读时有些漫不经心。可我读了还不到一半的时候,就被吸引了进去。
9、二、郎格多克蝎,这种昆虫习性蒙着神秘的色彩。
10、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
11、昆虫记读书笔记每一章
12、为什么蜣螂在封口的时候看上去如此随意呢?蜣螂把其余的地方都用大腿拍得结结实实,唯独封口处不会去动,因为卵在口袋中距离封口很近,如果塞子塞得太深,里面的卵就会受到伤害。所以,蜣螂把纤维很随意地塞在封口上,而不是使劲塞进去。
13、蜣螂先是做一个完整的球,然后再在球上面绕一道圆环,并不断用力压这道圆环,直至圆环被压成一条深沟,像瓶颈一样。圆球的一端被这条深沟勒出一个凸起,蜣螂在这个凸起的中央用力往下压,做成一个凹穴,像是火山口一样。这个凹穴越来越深,边缘也就越来越薄,最后变成了口袋模样。蜣螂把凹穴内部打磨光滑之后在里面产卵。最后,用一些纤维塞住口袋的口,也就是“梨”的尾端。
14、这个“梨”贴着地面的部分,已经敷上了一些细沙,其余部分磨得像玻璃一样光滑。这表明蜣螂只是把“梨”塑造成形而已,还没有细细地滚过。制作这个“梨”的过程,同以前在阳光下制造圆球一样,都是用它那有力的大足轻轻地搓压。
15、这时候它的颜色是红白色,在变成檀木的黑色之前,它是要换好几回衣服的,颜色渐黑,硬度渐强,直到披上角质的甲胄,才是完全长成的甲虫。
16、蜣螂把人们扔在野外的垃圾收集起来,制作成了这些球形的“梨”。原材料的选择是比较严格的,因为这个“梨”还要当蜣螂幼虫的食物。当它们从卵中出来的时候,是没有觅食能力的。所以,蜣螂妈妈为了不使它们挨饿,会把它们安放在一个适宜的食物里。这样,它们一出生,就衣食无忧了。
17、蜣螂扁平的头前边长着六只尖细的牙齿,它们呈半圆形分布,就像是一种弯形钉耙。无论是刨除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还是收集自己挑拣好的食物,蜣螂都要靠这些牙齿。它的前腿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这些弓形的前腿不但非常坚固,而且还在外端长了五颗锯齿,蜣螂就是用它来搬动一些障碍物的。
18、在《荒石园》中,弗朗茨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在荒石园的一段经历。他对昆虫的兴趣从小就开始,他在荒石园里发现了一只小甲虫,并将其带回家养在一个玻璃罐子里。弗朗茨对这只小甲虫非常着迷,他观察着它的行为和习性,甚至给它起了个名字——“泰迪”。弗朗茨还在荒石园里收集了许多其他的昆虫,他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宝贝,每天都会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
19、身影尤其醒目,个子特别高,身长35毫米,身穿又黑又亮的盔甲。有那无坚不摧的大颚和锯齿状的前腿,性格非常残暴,力气也很大。生活在海边了,住在三十厘米的洞穴里。喜欢吃鼻涕虫,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鼻涕虫,年纪比较大的鼻涕虫对他们来说特别筋道好吃。
20、《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让·亨利·法布尔的主要著作。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该书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被雨果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以外,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1、居住在草地里的蟋蟀,差不多和蝉是一样有名气的。它们在有数的几种模范式的昆虫中,表现是相当不错的。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住所,还有它出色的歌唱才华。
2、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甲虫的胸翼。
3、昆虫记第一章论祖传:各人有各人独特的性格,有时,这种性格看起来似乎来自先辈的遗传,但当你想追问这种性格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却又十分困难。
4、读了《昆虫记》,我知道了大自然的奇妙,昆虫界里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小朋友们,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去探究昆虫界的事情吧!
5、法布尔这种对科学的向往的精神,把他引进了科学的殿堂.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平时学习也像法布尔这样努力、坚持不懈的话,那我们的成绩一定会大大地提升了,就像我做纠错本一样,如果我坚持的话,我的成绩一定会更好的.
6、如果自己有危险的时候,就会一动不动的装死,会做出把腿缩起来、肚子朝天和身体僵硬的样子让敌人以为他已经死了。
7、赏析:该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豉虫在水塘里的热闹场面。
8、一条可怜兮兮的毛虫——松树上成串爬行的毛虫,把自己的背劈开成气象气窗,这些气窗能够预测未来的天气和猛烈的风暴.
9、假使那贼安然逃走了,主人艰苦做起来的东西,只有自认倒霉。它揩揩颊部,吸点空气,飞走,重新另起炉灶。
10、梨紧贴着地板的部分,已经敷上了细沙。其余的部分,也已磨光得像玻璃一样,这表明它还没有把梨子细细的滚过,不过是塑成形状罢了。
11、只占有这其中的一项,是不足以让它们成就如此大的名气的。一位动物故事学家拉封丹,对于它只谈了简单的几句,仿佛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小动物的天才与名气。
12、由于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有时他在研究与记载的过程中,也不忘用生动的话语把它们的形象比喻一番,比如描写蟋蟀的一句话:“上面一对则是控制码擦得器具,蟋蟀只用了其中4个发音器就能将音乐传到百米之外,可以想象它的声音多么急促”。还有描写蜘蛛的一句话:“这些即将结束生命的苦行主义者不愿死在蜂房里,于是他们自行解决了葬礼,让自己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里。”可想而知,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是多么深。
13、第三章告诉我们虽然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都丝毫不关心昆虫但作者还是对这些小生灵充满了好奇心和热爱。
14、《昆虫记》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创作的一部科普小说,讲述了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各种有趣的故事。以下是《昆虫记》第1章的节选内容:
15、昆⾍记第⼀章内容梗概
16、继续搜寻之后,我们又发现了第二个土穴。这次也发现了一只母蜣螂,它紧紧地抱着一个“梨”。一定是它刚刚完成工作,还没来得及离开。毋庸置疑,蜣螂的卵就在它怀中的这个“梨”中。这样的“梨”,我在一个夏天里至少发现了一百个。
17、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表达出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18、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19、蝉"为饥饿所驱","为口渴所苦"
20、这时,它还居住在地底下那个梨形的巢穴中。它渴望突破硬壳的束缚,渴望暴露在阳光里,这一切能否实现呢?环境是决定性因素。
1、一只不起眼的石蜂能轻轻拍动翅膀,飞越陌生的地区和长距离的路程安然无恙地返回自己的我挺佩服法布尔的,因为他不怕困难,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要捉到活着的昆虫来观察,法布尔每次出去,都要装两口袋昆虫回来,而且会加倍地保护们.
2、《昆虫记》是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他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虫子,已实属不易,而专为昆虫写出十卷的巨着,更是莫大的奇迹。
3、然后,它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着在旧皮上,翻转身体,使头向下,花纹满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这个竭力开窍得很贴切。
4、读后感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我读完了昆虫记,我被书里面的的小角色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螳螂,还是蜜蜂,我都很喜欢,这本书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番大自然,重新认识了小虫子们。
5、被管虫,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只要长着一对眼睛,就可以看清楚世界上任何东西的人,在破旧的墙壁和尘土飞扬的大路上,或者是在那些空旷的土地上,都能够发现一种比较奇怪的小东西。
6、第四章内容概括:记录了长腹蜂、切叶蜂、采脂蜂、天牛在本能的驱使下所展现出的捕食和筑巢的特性。
7、你要是认为这是什么可口食品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蜣螂的工作,是把各种污物从地表上收集起来。这个食物球便是用它收集到的垃圾搓卷起来的。
8、过了一会儿,惨剧就会发生,根据朗格多克蝎的家规,雌性蝎会把雄性蝎给吃掉。第二天,这家大院门前之剩下雄朗格多克蝎的尸骨了。
9、昆虫有很多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
10、我跟一个牧羊的小孩很熟,他经常在空闲的时候过来帮我。有一次,他来找我,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六月的星期日。他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东西,样子像是一只梨,只不过稍微小了一些,颜色是那种腐朽后的褐色。这只“梨”摸上去很硬,外形也很好看,像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宝贝。男孩说里面肯定有一个卵,因为他在掘地的时候不小心弄碎了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梨”,并在其中发现了一个白色的卵,大小就像一粒麦子一样。
11、《昆虫记》它让我了解了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付出一切去追求的精神,了解了一种追随远离尘嚣世界的高雅情趣,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尊重。
12、我发现了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本领.
13、赏析:把池鳐的泳姿比作裁缝的缝针,凸显其迅速有力和熟练。
14、我已经说过,古代埃及人以为神圣甲虫的卵,是在我刚才叙述的圆球当中的。这个已经我证明不是如此。关于甲虫被放卵的真实情形,有一天碰巧被我发现了。
15、当然,我也曾做过这种试验,将干硬壳放在一个盒子里,保持其干燥,或早或迟,听见盒子里有一种尖锐的摩擦声,这是囚徒用它们头上和前足的耙在那里刮墙壁,过了两三天,似乎并没有什么进展。
16、、第一章内容概括:记录了推粪球的圣甲虫、捕食吉丁的节腹泥蜂以及黄翅飞蝗泥蜂有趣的生活习性、高超的本能。
17、蝉,这位大自然的歌唱家,虽然在炎炎夏日给我们带来了高昂的歌声,但人们并不喜欢它。法布尔抛开世人对蝉的看法,开始了他对蝉的研究。很快,他便发现蝉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奋者。反之,被人们授予极高荣誉的蚂蚁竟然是凶悍的劫掠者,它们将蝉辛苦寻得的食物一抢而光。这使我懂得看待问题是不能光依据别人对待此事的看法,而要自己去寻觅真正的答案,并且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钻研。
18、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吓退天敌。
19、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与自然界事物亲近的渴望。如果你觉得我喜欢观察植物和昆虫的性格是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那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20、《昆虫记》第六章
1、第三章内容概括:记录了石蜂、蜂虻、褶翅小蜂寄生行为和进食方式。
2、信鸽远离故乡几百万里,但它能穿越自己从未经过的广阔无垠的土地,万无一失地飞回它的鸽笼.
3、第二章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说一个生机勃勃的池塘无疑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未知的新世界。
4、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5、应对世界上最大数量的昆虫,这是多么巨大的财富。即使这样,还有许多此刻不明白,有待于我们的研究。透过这本书,架起了知识的桥梁,使我深深地爱上了科学。
6、我决定去考察一下。第二天,天刚刚亮,我就和小牧童一起出发了。
7、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
8、蜣螂第一次进入人们的生活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时间。在古代埃及,农民在春天灌溉农田的时候经常见到这种昆虫。它们黑黑的、肥肥的,忙着向后推着一个圆球形的东西。这个奇怪的圆球让古代埃及农民感到很惊讶,同今天这里的农民一样。
9、《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在《昆虫记》的引导下,我要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10、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11、它们通常都是在八月份出来,这是一年当中最炎热、干燥的时候。如果泥土不被雨水湿一下的话,仅凭这只昆虫自己的力量,想打破墙壁,冲出硬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圆球尽管是用柔软的材料制成的,但是,此时已经被酷暑的高温烧得像砖头一样硬。
12、《昆虫记》读书感悟
13、昆虫记中前两章的读后感让我们了解,在作者笔下,小小的昆虫仿佛跟我们人类一样,根据流传已久的寓言,蝉又懒惰又不劳而获,只会向平日勤勤恳恳干活的蚂蚁乞讨食物,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还告诉我们,蝉会在地下生活很久,并且是无私的奉献者,蚂蚁是无赖和蝉的无私。这篇文章也启发我们,判断事情时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的相信传言。
14、法布尔再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一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挡住他探索的道路,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15、巜昆虫记》第十一章:
16、第五章内容概括:记录了胡蜂所搭建的六角形蜂房,以及它的计算达到了何等符合几何学的精准度。
17、那池水浅浅的,温温的,水中露出的土丘就好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岛屿。
18、这个圆球被古埃及人想象成了地球的模型,并且蜣螂的动作也与天上星球的运转相合。因此,他们认定这种甲虫一定掌握了很多天文知识,便给它取名叫“神圣的甲虫”。当时他们还认为蜣螂滚的圆球中装满了自己的卵,小蜣螂也是从那里面出来的。但是他们错了,大多时候里面并没有卵,不过是一个食物储藏室而已。
19、《昆虫记》第十九章主要内容
20、昆虫记是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