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中关系,错综复杂。
2、事实上,梅贻琦并不赞成学生搞爱国运动,他向来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报效国家。
3、一但你活在当下,你是有意识的。意识就是当下;意识是一种当下。否则你像一个机器人、一部机器一样的活着。
4、梅贻琦这样形容校长的工作:“一个学校,有先生上课,学生听课,这是主要的。为了上课听课,就必须有些教具以及桌椅之类,因此也需要有人管这些方面的事。一个学校的校长就是管这些事的人。”
5、梅贻琦在演讲中专门提到,“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分子,不能不关心的”,“刻刻不忘了救国的重则”。但是,他特别强调说:
6、历史的吊诡在于,国家的至暗时刻,诞生了大学的最高神话,迄今难以超越。
7、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森谷正规
8、激愤的学生怀疑校方向当局提供了学生名单,遂围攻教务长潘公旦。他们夺过潘公旦的拐杖,扔在地上,还要殴打他。
9、那时的西南联大一座大楼都没有,却是大师如云,精英遍地。梅贻琦的贡献无人能比。
10、各有各的生活,每个人都是机器人,重复着每天的日子,一朝一夕,不得不感叹时光的能力啊,一直带领人类前行,永远那么急匆匆的离去……
11、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约翰·赫尔达
12、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
13、当时而言,这不是一个好差事。在他之前,罗家伦、吴南轩两任校长都铩羽而归,且留下“骂名”。
14、梅贻琦悲愤欲绝。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善后,一面向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
15、他的夫人韩咏华说,那时清华教授中,有博士学位的大有人在,为什么选中了只有留美硕士学位的梅贻琦?“我认为这是大家对他人品的信任。”
16、要有一个制度能将人们由“吃米饭机器人“的地位提高为真正的人──在人权的保障下,能够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昂首挺胸。
17、但是,当当局要逮捕学生时,他总是通知名单上的学生立即离校,藏到安全的地方躲避风头。他曾把一名姓郭的学生领袖藏在汽车后面的行李箱中,驶出城外,确保其安全。
18、时代却总与梅贻琦过不去。
19、当年,英国的科技史大师李约瑟参观西南联大后,深为中国学人的水准所惊讶,并称西南联大等校“可与牛津、剑桥、哈佛媲美”。
20、期间,两人常到对方的病房里互相探望,聊聊往事。
1、梅贻琦是天津人,在他10来岁时,家境衰落,而兄弟姐妹众多。他是家中长兄,从小帮助抚育弟妹。1909年,20岁的梅贻琦以第六名的好成绩,考中首批庚款留美生。次年入读美国伍斯特工学院,专业是电机工程,4年后拿到学士学位后即回国。
2、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西南联大的实际操盘手正是梅贻琦。
3、关于西南联大的传说和成就,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不用我再来说这所仅存在8年的大学有多牛掰。
4、梅贻琦听完,默不作声,胡适不好再说下去。
5、然而,在动荡的时局中,这种“超脱”的态度,常使他陷于无可奈何的苦闷之中。
6、即便如此,西南联大也差点散伙。
7、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就是多彩多姿的。——黑塞
8、西南联大三校的校长,分别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9、在当时的留美浪潮中,许多人都入读美国常青藤名校,并读到博士才回国,而梅贻琦走了一条很偏门的道路。
10、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就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里德
11、物伤同类。噩耗传到台大医院,梅贻琦深感悲痛,病情加重,几度昏迷不醒。
12、学生领袖要搞罢课,要把学生队伍拉到校外,他决不答应。劝阻不听,他就动用校规,处分学生领袖,甚至开除学籍。
13、机器人怎么了,机器人也是人造的,造得出你,同样也毁得掉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机器侠】
14、谁都想不到,校长和校长最后相会在病房里。
15、连几乎与梅贻琦同时执掌北大的蒋梦麟都说,他不信奉“教授治校”,只信奉“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毋庸置疑,这已隐然在加强校长的权力。
16、多少年来,大家都记住了他的“大师与大楼”论,但很少人知道,他演讲的另一层主旨,是在教学生怎样真正的爱国。
17、对此,清华的教授们看得分明,始终把他当成圈内之人。
18、“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由此,梅贻琦提出了著名的“大师与大楼”论,并提出要延揽人才,尊敬在校的教授。
19、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
20、张伯苓对他说:“你才教了半年书就不愿意干了,怎么知道没兴趣?青年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当时只有26岁的梅贻琦,接受了张伯苓的劝诫,此后再未离开清华。
1、在校长之位空缺了大半年之后,梅贻琦从美国回来,走马上任。
2、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里德
3、曾在清华任教的蒋复璁说:“初以为办公事他不大内行,孰知竟是行政老手。”
4、他还经常说,他就是京剧里的“王帽”,穿黄袍当皇帝,端坐舞台中央,看似地位崇高,无比威严,但其实只是个配角。
5、至抗战前夕,已经从当初一所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发展为与北大比肩而立的中国最高学府。连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都说过,清华的毕业生比北大的更抢手。
6、有人问他:“怎么你能做这么久的校长?”
7、根要扎在土壤里,和风一起生存,和竹子一起过冬,和鸟儿一起歌颂春天,不管你拥有了多么惊人的武器,也不管你操纵了多少可怜的机器人,只要离开土地,就没办法生存。
8、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9、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马大·安诺德
10、三校合并,从体量上讲就不对等。当时清华的规模最大,无论是设备、经费,都优于北大和南开。从人员比例看,清华、北大和南开之比大约是7:5:2。
11、错把机械当成梦,做尽半生皆是空。
12、在人事方面,梅贻琦平衡得很好,这个学校去个教务长,那个学校去个训导长,各个系主任基本上匹配得很微妙。
13、大学可否不设训导长?
14、关键时刻,路过的梅贻琦看到这一幕,快步走到潘公旦前面,厉声对学生们说:“你们要打人,就打我好啦!你们如果认为学校把名单交给外面的人,那是由我负责。”
15、机加行业,忙时人累,闲时心累。
16、希望对你有帮助
17、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说,梅贻琦没有留下任何财产,所有的话都在病床上讲完了,也就无需写什么遗嘱了。
18、西南联大最终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合作并维持下来,梅贻琦实在受了不少委屈。
19、梅贻琦与夫人韩咏华
20、后来,学生们均能体会梅贻琦的苦衷。他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个顺口溜,还原了梅校长与当局周旋保护学生的应对之策:
1、他说,办大学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研究学术,一个是造就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一个是要有设备,另一个是要有教授。
2、梅贻琦,1889—1962
3、教育部长朱家骅为此多次会见梅贻琦,开口便提清华的左派教授问题。当局的意思很明显,即要梅贻琦免去闻一多、张奚若、潘光旦等左派教授的学校职务,甚至解聘更好。
4、清华在梅贻琦的手上,不仅稳住了局面,而且增设工学院,师资越来越强大,迎来了校史上的黄金时代。
5、胡适是公认的大师,新文化运动的巨搫,但从来没有人称梅贻琦为“大师”。他也从不觉得自己有资格称什么“大师”。
6、政学两界中人都知道,清华的校长很难做。
7、叶公超也忍不住说:“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考虑此事而不说话?”
8、我是一个工程郎,背井离乡在外闯,白天累得腿发软,晚上仍为资料忙;铁鞋踏破路还长,测量仪器肩上扛,晴天烈日照身上,雨天泥地印两行;思乡痛苦心里藏,四海漂泊习为常,长年累月在外奔,不能回家陪爹娘,终身大事无心管,亲戚朋友摧喜糖,好女不嫁工程郎,一年四季守空房,内心愧对爹和娘,后悔走上这条路,同舟共济把帆扬。
9、有人评价说,梅贻琦“像是一个偶然被放到校长位置上去的优秀教师”。
10、这是一种打趣和谦虚的说法,但确确实实表现了这名大学校长骨子里的服务精神。
11、嫁汉不嫁工程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
12、在抗战之初,国民政府曾设想组成东南、西北、西南三所联合大学,共赴国难,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保存火种。不过,东南联大胎死腹中,西北联大先和后分,只有西南联大坚持到底,“八年之久,合作无间”。为什么?
13、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14、如果是个机器人,现在一定超负荷了,零件掉了一路,头上呼呼地冒着烟,直到能量用完,倒地散架,眼睁睁看着她的仇人消失在浓云密布的天边。
15、梅贻琦的法宝是三个字——“吾从众”。身为校长,奉行民主,不独揽大权,校内大事皆由教授评议会民主决断。他不爱说话,也没人见他红过脸,因此得了个“寡言君子”的名号。
16、梅贻琦的内心是拒绝的,但他对母校有情结,最终决定把自己豁出去了。
17、末了,他表示:“你们还要逞强称英雄的话,我很难了。不过今后如果你们能信任学校的措施与领导,我当然负责保释所有被捕的同学,维持学术上的独立。”
18、机器人也是人,也需要自由。
19、梅贻琦这才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
20、人生无常。1962年1月病愈先行出院的胡适,竟在一个多月后的2月24日突发心脏病,走在了梅贻琦前面。
1、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献生
2、真正的主角,是大学里的教授。
3、机器人也是人,也要自由!——【机器侠】
4、文化是,或者说应该就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阿诺德
5、剧照:祖峰饰演的梅贻琦,像吧?
6、清华是美国用庚子退款办起来的,还要考虑美国人的想法。
7、三民主义青年团可否不在校内设分团?
8、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平淡无奇、两袖清风的人,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为后世培养了众多的大师。
9、所有已发明的机器是否已使人类每日的劳苦有所减轻,值得怀疑。——穆勒
10、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他需要赶紧赚钱,帮忙养活一个大家庭。一直到他30岁结婚后,仍用每月三分之二的薪水接济弟妹们。在他参加工作七八年后,他才重返美国读了个硕士学位。
11、无党无派的梅贻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委曲求全,加入国民党,并成为中央委员。
12、今之机器之用大进,人力可以胜天。——清·梁启超
13、如我前面所说,梅贻琦执掌清华的年代,正是学潮的井喷期。民族矛盾与学生运动强烈对冲,当局所渴求的大学秩序,随时被冲得七零八落。
14、最难之处在于平衡各方的关系:教授想要自由学术和治校权力,爱国学生想要运动救亡,国民党当局想要党化教育进大学……
15、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只好很抱歉地给他们一份去年的名单,我告诉他们可能名字和住处不太准确。”
16、胡适根据梅贻琦的病情研判,预感年长自己两岁的老友,可能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在交谈中,他委婉地劝梅贻琦先准备一份遗嘱,不论公事、私事,立个字据,给自己也给后人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17、有美国背景,善于与美使馆打交道;
18、机器因美观而受到崇拜,因创造动力而受到珍爱,因有危险而遭到痛恨,也因奴役人类而遭到厌恶。——布·拉塞尔
19、国民政府明知西南联大是三校合作,却故意在经费上只分一份,意在刁难联大。至于原因,则是国民党当局一直想控制高校,推行党化教育。一个突出标志便是,党、团组织开始进入西南联大等高校,并硬性要求学院院长以上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
20、梅贻琦对政治无兴趣,但他并不傻。在最高领导人面前,把左派教授的政治立场简单归结为经济问题,旨在缓和双方的对立关系。这是他为人善良的地方,也是他作为大学校长,守护学校、守护职员的天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