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手段之一,通过触摸患者腕部的桡动脉,医师能感知脉搏的节奏、强度、形态等变化,从而推断体内气血盛衰、脏腑功能及病理状态,这一技艺融合了千年智慧与临床经验,虽看似简单,却需长期练习方能掌握精髓,以下将从把脉的原理、位置、方法、常见脉象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说明,助你初步理解这一传统技艺。
中医认为,脉搏是气血运行的反映。《黄帝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人体十二经脉均与心脏相连,而桡动脉作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因其浅表易触,成为诊脉的窗口,通过脉象,医师可判断正气(如气血盈亏)与邪气(如寒热痰瘀)的斗争状态,从而辨证施治,脉象浮数可能提示外感风热,沉细则可能对应内伤虚证,这种“以表知里”的思路,体现了中医整体观与动态平衡的哲学。
把脉通常取腕后桡骨茎突处的“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操作时,患者应坐或卧位,手臂平放与心脏齐高,放松肌肉,医师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压寸、关、尺三部,力度分“浮取”(轻触皮肤)、“中取”(中等力度)、“沉取”(重按至骨),以感知不同层次的脉象,每次诊脉需持续1-3分钟,综合三部九候的信息。
中医将脉象归纳为28种基本类型,以下为几种典型示例:
需注意,脉象常复合出现(如浮数脉),且受年龄、季节、情绪影响,例如青年人脉多有力,老年人脉多沉弱;夏季脉偏浮,冬季偏沉,诊脉必须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结合),避免断章取义。
把脉是门实践艺术,初学者易犯以下错误:
建议通过模拟训练(如用细绳悬挂豆粒练习指感)与临床跟师逐步提升,现代研究也尝试将脉象量化(如脉搏波传感器),但传统技艺的核心仍是医师的“手感”与经验。
把脉不仅是技术,更是中医与患者沟通的桥梁,指下细微的跳动,承载着生命的韵律与疾病的密码,学习它需耐心与敬畏,正如《难经》所言:“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病之所生。”这一古老技艺仍在临床焕发光彩,成为中西医学互补的独特视角,欲深入探索,可研读《脉经》《濒湖脉学》等经典,或参与中医实训课程,于实践中体悟千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