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幸灾不仁,乘危不武。——《明史》
2、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刘安
3、今日的良心是幸福的要求。——三木清
4、精于义者,眼界大心地平;徇于利者,眼界小心地险。——胡达源
5、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礼记·大学
6、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王建
7、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刘向
8、智人不诈,仁人不党。——《国语·晋语六》
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丘
1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1、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
12、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13、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燕策三》
14、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谭嗣同
15、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庄子·天地》
16、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7、君子见人之困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困则幸之。——韩婴
1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19、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韩非子》
20、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公灵公》
1、良知:一种细微的,平静的声音,它让少数派坦白。仁者必有勇,诛暴必用武。——章太炎
2、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扬雄
3、多欲亏义,多忧害智。——刘安
4、仁者莫大于爱人。——《礼记》
5、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章太炎
6、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礼记·儒行》
7、在《论语》中,“仁”的涵义是多元的,但也是相互关联的。“仁”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8、仁义莫交财,交财仁义绝。——梁章钜
9、仁者荣,不仁者辱。——《孟子》
1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轲
11、去不仁则仁存。——程颢、程颐
12、至仁不为恩,至义不为功。——姚莹
13、博爱之谓仁。——韩愈
14、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顺者福之门,逆者祸之府。——刘昼
15、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陆贾
16、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17、第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认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
18、穷鸟入怀,仁人所悯。——颜子推
19、仁者无敌于天下。——《孟子》
20、仁以为己任。——《论语》
1、求在我者,仁义礼智;求在外者,富贵利达。——胡达源
2、第二,“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一种修养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欲,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孔子认为,“为仁由己”,也就是说“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养功夫而实现的。而“礼”则是社会的规范。孔子认为,“克己”的修养功夫和对礼制的恢复可以使“天下归仁”。
3、仁不异远,义不辞难。——《汉书》
4、誉人而人亦誉之,则是自誉矣;毁人而人亦毁之,则是自毁也。自誉,仁之贼也,自毁,义之贼也。——姚莹
5、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叔本华
6、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王通
7、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后汉书》
8、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9、一个人受到良心的谴责,即使有公众的支持,心灵也不可能得到安宁。高尚者无论走到何处,身边总有一个坚强的捍卫者,那就是良心!宁以义死,不敬幸生,而视死如归。——欧阳修
10、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苏轼
11、君子能仁于人,不能使人仁于我;能义于人,不能使人义于我。——《鲁连子》
12、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晁补之
13、求仁而得仁,宁怨填沟壑。——文于祥
14、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三国志·魏志·何晏传》
15、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张映斗
16、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