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长期统治的中央集权帝国,关于清朝的存续时间,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是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开始,到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为止,共计276年,但如果从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算起,则实际统治中原的时间为268年。
清朝的前身是后金,由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正式确立清朝的国号,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随后清军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李自成,入主中原,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清朝在康熙(1661-1722)、雍正(1722-1735)和乾隆(1735-1796)三位皇帝的统治下达到鼎盛,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清朝的疆域空前辽阔,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与周边国家保持朝贡关系。
19世纪后,清朝逐渐走向衰落,内部腐败、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外部则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主权严重受损。
面对危机,清朝曾尝试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但均未能挽救其命运,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清朝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清朝的统治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清朝共存在276年(1636-1912),若从入关算起则为268年(1644-1912),它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王朝的周期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研究清朝,不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回顾,更是理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