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14日,法国街头都会变成红、白、蓝三色的海洋,这一天是法国的国庆日,被称为“巴士底日”(Bastille Day),纪念1789年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揭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但这一天不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现代法国文化与自由的庆典。
巴士底狱曾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关押政治犯的堡垒,1789年7月14日,愤怒的巴黎市民冲进监狱,释放囚犯,夺取武器,这一事件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最终推翻了君主制,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精神,尽管后来历史学家指出,当时狱中仅关押了7名囚犯,但巴士底狱的陷落仍被赋予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人民力量的觉醒。
1880年,法国政府正式将7月14日定为国庆日,旨在团结因普法战争和内部分裂而衰落的法国,选择这一天,既是对革命的致敬,也弱化了暴力色彩,转而强调“全国和解”,国庆日更注重阅兵、烟花和社区狂欢,而非单纯的历史重演。
国庆日并非全无杂音,部分民众批评阅兵式耗费巨大(2023年预算约1100万欧元),而郊区移民社区则感到被排除在“法兰西荣耀”之外,历史学者也提醒,大革命后期的恐怖统治(如断头台处决数万人)值得警醒——自由与暴力常一线之隔。
从纽约的法国餐厅优惠到东京的埃菲尔铁塔灯光秀,巴士底日已成为法国软实力的标签,甚至黎巴嫩、法属圭亚那等前殖民地也保留庆祝传统,尽管掺杂着对殖民历史的复杂情绪。
7月14日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当下的狂欢,它提醒人们:自由需要代价,而庆典的意义在于让不同立场的人在同一面旗帜下找到共鸣,正如作家雨果所言:“革命是人民对自身权利的觉醒。”这一天,法国人不仅纪念过去,更在烟花中照亮未来的可能。
(字数: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