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当存高远”是一句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训,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字面意思是“立志应当崇高而远大”,但其内涵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一句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目标的格言,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志向的高度、持久性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句话穿越千年,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人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本文将深入探讨“志当存高远”的含义、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志当存高远”源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旨在教导他修身养性、立志成才,原文中写道:“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意思是,立志应当崇高远大,仰慕先贤的品德,摒弃私欲和停滞不前的心态,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本人就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志在复兴汉室,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远大志向和执着精神成为了后世典范。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志”与“高远”的结合。“志”指的是人的志向、理想或目标,它不仅是简单的愿望,更是一种内在驱动力,指引着人生的方向。“高远”则强调志向的崇高性和长远性,意味着目标不应局限于眼前利益或个人小利,而应追求更大的价值,如社会贡献、道德提升或精神境界,孔子“志于道”追求仁政,或现代科学家志在探索宇宙奥秘,都是“高远”志向的体现,这句话也隐含了“脚踏实地”的平衡——志向虽高,但需通过务实行动来实现,否则就成了空想。
在个人层面,树立高远志向能带来多重益处,心理学研究显示,拥有远大目标的人往往更具备 resilience(抗逆力),在面对挫折时更能坚持到底,企业家马云在创业初期立志“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尽管屡遭失败,但这一远大志向支撑他最终创立阿里巴巴,高远志向还能激发潜能:当一个人志存高远时,他会主动学习、成长,突破自我限制,相反,如果志向短浅,只求温饱或安逸,人生就容易陷入平庸,缺乏动力。
在社会层面,“志当存高远”推动着文明进步,历史上,许多伟大变革都源于个体的远大志向:哥伦布志在探索新大陆,开启了地理大发现;袁隆平志在解决饥饿,研发杂交水稻养活了亿万人,这些例子表明,高远志向不仅是个人成功的催化剂,更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人类面临气候变化、贫困等挑战,更需要志存高远者引领创新与合作。
志向的高远性也需与现实结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绝情欲,弃凝滞”,提醒人们要克制欲望、避免僵化思维,这意味着,立志高远不等于好高骛远——它需要基于自我认知和社会环境,一步步付诸行动,否则,志向可能沦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挫败感。
践行“志当存高远”首先从自我反思开始: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我的志向能否带来更大价值?”,一名学生可能立志成为科学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推动人类知识边界;一名职场人士可能志在创业,旨在解决社会问题而非仅仅盈利。
制定阶段性目标,高远志向往往需要长期努力,拆分为小步骤可避免 overwhelm(不堪重负),志在环保的人可以先从减少个人碳足迹做起,再参与社区活动,最终推动政策变革,保持学习与适应:志向高远者需不断更新知识,如通过阅读、交流或实践来提升能力,诸葛亮本人就以勤奋好学著称,他告诫儿子“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强调静心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坚韧心态,志向越高远,道路越崎岖,遇到困难时,回想初衷能提供精神支撑,现代心理学建议使用“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将失败视为学习机会而非终点,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志在太空探索,多次火箭发射失败却坚持不辍,最终实现突破。
“志当存高远”是一种 timeless(永恒)的智慧,它鼓励我们超越平庸、追求卓越,在心向苍穹的同时,别忘了脚踏实地——让崇高志向指引行动,用务实努力成就未来,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树立高远之志,并日复一日地坚持,你不仅能改变自己,还能为世界添上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