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2、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3、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6、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老子
7、大学中庸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当中的主要著作四书五经里面的内容。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9、八、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
1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1、赏析: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阐明,我知道原因了:有才德的人认为太简单而不必阐发,无才德的人又不求甚解。这就好比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辨知其中的滋味。
12、大学与中庸是两部著作。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止于善。
1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4、以上是《中庸》中的一些经典名句,它们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
1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6、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17、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1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9、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20、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1、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2、君子遵道而行。
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4、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赏析:上天所给与人们的禀赋叫作性,顺从天性的做法便是道,修习这种道法叫作教。
7、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8、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10、四、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右第六章》
1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
12、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13、赏析:达到了中和,天和地就各在其应所处的位置,万物就繁育生长。
14、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15、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7、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18、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19、不迁怒,不贰过。
20、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4、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5、赏析: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策,都记录在书籍中,他们在世的时候,政策就能够同行。他们死去的时候,他们的政策便停息了。
6、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7、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9、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0、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4、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15、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16、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17、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18、《中庸》是一本由孔子的学生记录的经典著作,它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以下是《中庸》中的一些经典名句:
19、庸是天下之定理,定理就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
20、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3、凡人心险于山川
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5、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6、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9、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1、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4、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5、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6、赏析:南方强还是北方强呢?或者是你心中的强呢?用宽厚温柔的态度去教育别人,不去报复那些无道的行为,这边是南方的强,君子都会选自这样做。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8、君子慎其独也。
19、这种解释非常的经典,程子说不偏就叫中,不偏二边,无过无不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既不左倾又不右倾,不偏左不偏右这叫中,中道。
20、赏析:爱人的亲疏差别,尊贤的等级区分,是礼产生的根据。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右第一章。》
6、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7、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8、七、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第二十章》
9、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1、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3、赏析:他喜欢向他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浅近的话。隐藏其中不善的,宣扬其中善的。把握事物的两端,而采取不偏不倚的中道用于百姓。这就是他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14、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15、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16、不易,是恒常,易是改变,恒常不变这叫庸。中庸合起来是不偏不倚,恒常不变。
1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19、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0、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