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孔子名言的意思就是我们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是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个人理解它不仅仅有一种或几种解释,而是在每个时代,每个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都有不同的理解。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关于如何维持社会的稳定,保障人类社会的延续,古往今来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难题。历史上许多彪炳史册的辉煌文明、威名赫赫的大帝国最终走向灭亡,起因多半是社会秩序的崩坏。现代世界,各国依然面临这个严峻的问题。实践证明,儒家这种立足于家庭和睦,进而促使社会稳定的思路是积极而有效的。
7、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讲解:这句话强调了了解别人的重要性,只有了解别人,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10、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1、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12、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1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一个有品德的人永远都是开明宽厚的,而一个卑鄙的人则总是忧愁不安。
1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5、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16、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得到这个仁。达到”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当然,不论是思想还是在行动,都必须有个出发点,而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换句话说,就是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18、德不孤,必有邻。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意思是三个人在一起,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对象。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来改正。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要虚心,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
2、但是我们的曾教授说这句谚语应该这样理解:学到好的东西,应该把这好的东西当成一种习惯,这样才能使你感觉到快乐。个人极度赞成后者的翻译。
3、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意思是有知识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畏惧。这句话概括了孔子对人的三种理想品格。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第二,有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阐述了“孝悌”的意义。上文讲过,儒家所说的做学问,也就是如何做人,其最终目的是求“仁”。
6、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0、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11、关于“孝悌”的意义,有子是从两个角度阐述的。第一说的是“孝悌”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将这种爱推及他人,由爱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推广到爱一切人。这样,很自然地就把个人的修养与维系社会稳定连接起来。
12、讲解:这句话是讲述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1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通过不断地回顾历史,了解旧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并成为一个好老师。
16、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17、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8、所以个人认为论语孔子名言讲的不是什么意思,而是智慧。
1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自从汉代以来,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奉行以孝治天下的社会政策,这便是中国社会历五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其所依据的理论,正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倡导的这种孝道。在这里,儒家是按照为人孝悌——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稳定这样的思路推演的。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5、无可无不可。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心胸狭窄。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品格。
8、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在有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优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子此言,深得孔子“孝道”大意。他认为,真正具有“孝悌”精神的人,在待人处世上多怀有深厚的情感,这样的人,是不喜欢冒犯上司,也不愿祸害同事的。
1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2、寝不尸,居不容。
13、讲解:这句话讲述了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应该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是人生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14、这种互惠互利的内在精神就是孝道,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连这点感情和回报都没有,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古人把这种人列为禽兽,认为他不配称作人。那么什么是“弟”呢?“弟”就是“悌”,是指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这种友爱情感,不仅仅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推广到朋友之间,泛化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友情。
1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道某件事情并不一定比喜欢这件事情更重要,而喜欢这件事情也不一定比享受这件事情更重要。
16、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意思是自己想要立身,也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成功,也要帮助别人成功。这句话强调了要推己及人,要助人为乐。
17、“孝悌”不仅仅是高尚的起点,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所谓“君子务本”,就是指抓住“孝悌”的根本,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培养自己的美德。
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9、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意思是君子以义为准则,小人以利为准则。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20、讲解:这句话是说如果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先准备好合适的工具和条件。
1、下面来说下论语的内动:
2、朝闻道,夕死可矣。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5、讲解:这句话是说虚伪的言辞和表面的美好容颜,很难体现出真正的仁慈之心。
6、巧言令色,鲜亦仁!
7、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9、④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意思是没有这种人。
10、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2、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6、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经典的名言警句,以下是部分代表性的《论语》名言: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你好,我是星月映山海,很高兴能回答你得问题。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9、“仁”是爱的哲学,同样,“孝”也是爱的哲学,是一种感恩回报的爱。父母生儿有女,你可以说那是繁行后代的生物本能使然。但是,作为父母,通常会养育照顾子女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付出的情感、心血和财富理应得到回报。当父母年老体衰的时候,子女回过来照料他们,是理所应当的。不仅如此,古人还给这种回报一个好名声一一孝。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这句话人们把它翻译成为:经常复习学过的东西能在里面学到新的学问,不也是愉快的吗?
13、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5、如果我们认为孔子的论语只有一种或几种解释,那它很定会被历史所淹没。之所以两千多年后提起他还是如雷贯耳,只能说明我们至今为止还承载着它的智慧。
16、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意思是君子不是专门从事某一职业的人。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要全面发展,要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17、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对人生阶段的认识。这句话强调了人生要不断努力,不断成长。
18、讲解:这句话强调了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不如对这件事情的热爱,对于一件事情的热爱不如对这件事情的享受。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⑤与:即“欤”字,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字皆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