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齐,必有明衣。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3、【译文】孔子在乡里间,其貌温恭谦逊,好像不能说话的一般。他在宗庙朝廷时,说话极明白,不含糊,只是极谨敕。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5、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6、富贵虽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但必须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如果是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得来的,那这种富贵对于我们来说,就跟浮云一般,没有任何意义了。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孔子进八太庙,每遇到一件事情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向人询问。孔子听到这话后,说:这正是礼麻。
9、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1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11、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3、三、以约失之者鲜矣。
14、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6、【译文】走进朝廷大门,他的仪容十分恭敬,好像无处容身。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门坎。经过国君坐位,面色矜持,脚步也快,言语好像中气不足。提起下摆往堂上走,恭敬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出来,下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自得。下完台阶,轻快地向前走几步,如同鸟儿舒展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显出恭敬局促的样子。
1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8、【译文】坐席不合礼制,不坐。
1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论语尧曰篇》中。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3、《论语八佾扁》中
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措如也。
5、此外,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名句都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背诵这些名句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8、孔子说:不知道天命,就不能做君子;懂得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会分辨别人的言论,就不能了解人。
9、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10、【译文】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11、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往往越是急于求成,就越难取得成功。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眼光放大、放远,不能贪图小利。
12、【译文】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和悦刚正。若君主在,则步伐紧促,仪态安舒。
1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谵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1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6、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枧,愉愉如也。
17、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8、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19、【译文】先生着装,领缘袖饰不用绀、绛,家居私服不用红、紫。当夏值暑,以细葛布或粗葛布做单衣,罩在内衣外面。黑衣配紫羔,白衣配鹿皮,黄衣配狐裘。休闲的皮袄做得长些,两个袖子,右边的一个做得短些。寝卧着睡衣,长度合一身有半。狐貉的皮毛温厚,私居在家时,用来做垫褥。若不在服丧期,佩饰无忌。不是朝祭之服,不用整幅的布匹裁剪,用了,则裁出杀缝。去凭吊时,不穿紫羔,不戴黑帽。年初大吉之月,必定身着礼服去朝贺。
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4、【译文】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这章经文中有二个问字。
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8、人要为自己设立一个长远的人生志向,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不会盲目。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困扰,不能自拔。
9、《论语》一书中关于问的经文很多。今举一例。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席不正,不坐。
14、在论语中,有许多经典名句值得一年级学生去背诵。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如果一个人很自律,在生活中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谨言慎行,小心低调,那他犯过错的几率就很小了。
16、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错如也,与与如也。
17、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9、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0、【译文】他进了太庙,事事都向别人请教。
1、【译文】孔子使使者向他邦友人问好,必再拜而送之。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拜而受之。告使者道:我还不知道那药性,暂时不尝了。
2、【译文】饭不因为精致而饱食,肉类菜肴不因为烹调的细致味美就吃得很多。凡是饭因久放,味道变了,鱼烂了,肉腐败了,都不要吃。颜色变坏了不吃,味道变臭了不吃。煮的不熟太生,或过熟太烂了都不要吃。不是吃饭的正餐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肉不要吃太多,不要比吃青菜米饭还要多。只有饮酒没有限制,以不喝醉、不捣乱、不闹事为原则。
3、在路边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不加考证,就到处传播,这是无德的表现。现在上网方便了,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流言蜚语更多了,就更需要我们小心谨慎,在没有辨别真伪之前,不要四处宣扬。
4、【赏析】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5、【赏析】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7、这是《论语》一书的收官经文,也是孔子对我们的最后增言,更是对《论语》一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为人处世的道理很多,但这几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这几句话权作是《论语》一书的总结名言吧。
8、【译文】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9、古代人做学问,是为了修为自己,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做学问,往往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得,为了找工作,为了升职,为了炫耀,自己却得不到什么真实的受用。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1、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12、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挽回,就不要再抱怨和后悔,白白浪费时间了;设法处理好正在到来的事情,防患于未然,才是最要紧的事。
13、这两句话都是孔子的教导,告诫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自私自利,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感受。
1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5、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6、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1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18、【赏析】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19、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1、遇到问题,君子会反省自己,积极改正过错,往往最终会获得人们的称赞。而小人则会推卸责任,找出各种客观原因,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有损自己的人品,所以古人常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3、【赏析】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4、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5、入太庙,每事问。
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7、【译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七、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0、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11、做人应该心胸广大,能够宽恕他人,能够换位思考,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才厚道。
12、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4、【赏析】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1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6、很多人对外面的人很温和,总是表现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但一回到家就变脸了,对家人态度很恶劣,甚至家暴,这种人很虚伪。要想真正取得外人的信赖,首先要对身边的人好,能让她们开心幸福了,别人才会来找你。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8、【译文】出使他国时,执圭而立,躬身谦和,仿佛气力不胜。举着向上,好似作揖;拿着朝下,又象授示于人。颜色庄重,身手战兢,脚下紧促,如履如行。待交献聘礼时,又神气盈容;与人私下往来,则愉悦和乐。
19、【译文】君主召他去接待外宾,则神气勃发,步履逡巡。与侍立两边的人作揖,忽左忽右。其间,衣带飘飘,含风而动,起落有致。或疾趋而进,亦如鸟舒翼。外宾辞退后,必定回复君主,说:“客人去远了,不再回来了。”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