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摘抄 / 正文

熙熙攘攘是啥意思?熙熙攘攘是什么意思

2025-07-22 11:47:11 摘抄

“熙熙攘攘”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场景,这个词语由两个叠词“熙熙”和“攘攘”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人群密集、喧嚣繁忙的画面,这个成语究竟从何而来?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在哪些场合可以用到它呢?

字面解析:拆解“熙熙攘攘”

我们可以从字面上拆解这个成语:

  • “熙熙”:原指光明、和乐的样子,后来引申为热闹、欢腾的氛围。《诗经》中就有“熙熙然乐也”的用法,形容人们心情愉悦、场面欢快。
  • “攘攘”:本义是纷乱、拥挤,形容人多而杂乱的样子,攘臂”指挽起袖子,表示激动或争斗的状态,而“攘攘”则进一步强调人群的密集和喧嚣。

将两者结合起来,“熙熙攘攘”便成了一个形容人群密集、热闹非凡的成语,通常带有中性或偏褒义的色彩,强调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非单纯的混乱。

历史渊源:成语的出处

“熙熙攘攘”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写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人忙忙碌碌,都是为了利益而来,又为了利益而去,司马迁在这里用“熙熙攘攘”描绘了商业社会的繁华景象,同时也暗含了对人性趋利本质的观察。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逐渐脱离了纯粹的商业语境,被广泛用于形容集市、庙会、街道等人流密集的场所,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就有“街上熙熙攘攘,车马喧阗”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古代都市的繁华。

现代用法:哪些场景可以用?

“熙熙攘攘”仍然是一个高频使用的成语,适用于以下场景:

  1. 城市街景

    • “周末的步行街上熙熙攘攘,游客摩肩接踵。”
    • 适用于形容商业区、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的地方。
  2. 市场或集市

    • “早市的菜市场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
    • 强调市井生活的热闹与活力。
  3. 交通枢纽

    • “春运期间,火车站熙熙攘攘,人们提着大包小包赶车。”
    • 突出人流密集、匆忙的氛围。
  4. 社交活动

    • “婚礼现场熙熙攘攘,宾客们谈笑风生。”
    • 形容聚会、庆典等热闹场合。

需要注意的是,“熙熙攘攘”通常不用于形容混乱或负面的拥挤(如“踩踏事件”),而更偏向于中性或积极的描述。

近义词与反义词

如果想表达类似的意思,还可以使用以下词语:

  • 近义词: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 反义词: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杳无人烟
  • “高峰期的地铁站人山人海。”(强调拥挤)
  • “深夜的街道冷冷清清,只有几盏路灯亮着。”(强调寂静)

文化内涵:从成语看社会

“熙熙攘攘”不仅是一个描述性成语,还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热闹”的独特审美,在中国传统社会,集市、庙会、节庆等场合的“熙攘”往往被视为繁荣、兴旺的象征。

  • 春节的庙会熙熙攘攘,象征着年味浓厚、家庭团聚。
  • 古代“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汴京街景,正是“熙熙攘攘”的生动写照。

现代社会的高密度人群也带来了“拥挤焦虑”,因此这个成语的使用语境也需结合具体场景判断。

“熙熙攘攘”是一个充满画面感的成语,既描绘了人群的热闹,又隐含了社会活动的繁忙,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记》,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无论是形容街市、车站,还是聚会、庆典,这个成语都能精准传递出“人多热闹”的氛围。

下次当你走在拥挤的街头,不妨感叹一句:“这里真是熙熙攘攘啊!”——既贴切,又带点文雅。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