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场景,这个词语由两个叠词“熙熙”和“攘攘”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人群密集、喧嚣繁忙的画面,这个成语究竟从何而来?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在哪些场合可以用到它呢?
我们可以从字面上拆解这个成语:
将两者结合起来,“熙熙攘攘”便成了一个形容人群密集、热闹非凡的成语,通常带有中性或偏褒义的色彩,强调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非单纯的混乱。
“熙熙攘攘”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写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人忙忙碌碌,都是为了利益而来,又为了利益而去,司马迁在这里用“熙熙攘攘”描绘了商业社会的繁华景象,同时也暗含了对人性趋利本质的观察。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逐渐脱离了纯粹的商业语境,被广泛用于形容集市、庙会、街道等人流密集的场所,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就有“街上熙熙攘攘,车马喧阗”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古代都市的繁华。
“熙熙攘攘”仍然是一个高频使用的成语,适用于以下场景:
城市街景:
市场或集市:
交通枢纽:
社交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熙熙攘攘”通常不用于形容混乱或负面的拥挤(如“踩踏事件”),而更偏向于中性或积极的描述。
如果想表达类似的意思,还可以使用以下词语:
“熙熙攘攘”不仅是一个描述性成语,还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热闹”的独特审美,在中国传统社会,集市、庙会、节庆等场合的“熙攘”往往被视为繁荣、兴旺的象征。
现代社会的高密度人群也带来了“拥挤焦虑”,因此这个成语的使用语境也需结合具体场景判断。
“熙熙攘攘”是一个充满画面感的成语,既描绘了人群的热闹,又隐含了社会活动的繁忙,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记》,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无论是形容街市、车站,还是聚会、庆典,这个成语都能精准传递出“人多热闹”的氛围。
下次当你走在拥挤的街头,不妨感叹一句:“这里真是熙熙攘攘啊!”——既贴切,又带点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