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3日是一个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日子,它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简称“世界读书日”),还承载着文学、历史与文化领域的多重纪念意义,这一天,全球各地的人们以阅读之名相聚,但它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旨在推动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选择这一日期并非偶然——它恰好是两位文学巨匠的忌日:1616年,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作者)与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大师)同日离世,这一天也是多位作家如秘鲁的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的诞辰或逝世纪念日,堪称文学界的“巧合日”。
莎士比亚的逝世让4月23日成为英语文学的重要符号,在英国,这一天被称为“圣乔治节”(英格兰国庆日),传统上人们会佩戴玫瑰、阅读莎翁作品,而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4月23日则是“圣乔治节”(Sant Jordi),男性赠送女性玫瑰,女性回赠书籍,这一浪漫习俗延续至今,甚至被称为“书与玫瑰的节日”。
从西班牙的街头书摊到中国的“全民阅读月”活动,世界读书日已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个国家举办相关活动,强调阅读对教育、社会包容的重要性。
这一天同样呼吁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盗版书籍每年造成出版业数十亿美元损失,世界读书日通过宣传正版阅读,助力创作者权益保障,中国在2023年读书日期间开展了“拒绝盗版”签名活动,覆盖超200万网民。
4月23日还被赋予其他意义:
4月23日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文学、历史与人文精神的光芒,它提醒我们: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如博尔赫斯所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回归书本,让思想在纸张间自由生长。
(字数:约820字)
注:文章融合了历史、文化、国际视角,并穿插数据与引语,兼顾深度与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