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Behçet’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典型特征,1937年由土耳其皮肤科医生Hulusi Behçet首次系统描述,故以其名字命名,该病病因未明,但普遍认为与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异常及环境因素(如感染)相关。
核心症状:三联征与多系统受累
- 口腔溃疡:90%以上患者的首发症状,表现为疼痛性阿弗他溃疡,反复发作。
- 生殖器溃疡:男性多见于阴囊,女性多见于外阴,愈后常留疤痕。
- 眼炎:葡萄膜炎最常见,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是致残主因。
白塞病还可累及:
- 皮肤:结节性红斑、毛囊炎样皮疹。
- 关节:非侵蚀性关节炎,多见于膝关节。
- 血管:血栓形成、动脉瘤(大血管受累可危及生命)。
- 神经系统:头痛、脑膜炎(“神经白塞”预后较差)。
- 消化道:腹痛、溃疡(需与克罗恩病鉴别)。
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白塞病是自身炎症性疾病,与以下因素相关:
- 遗传:HLA-B51基因阳性者患病风险显著增高。
- 免疫失调:Th1/Th17细胞过度活化,促炎因子(如TNF-α、IL-17)泛滥。
- 环境触发:某些细菌或病毒(如链球菌、HSV)可能诱发免疫反应。
诊断:临床为主,排除其他疾病
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诊断依赖国际标准(如2014年ICBD标准):
- 必要条件:1年内反复口腔溃疡(≥3次)。
- 附加条件:生殖器溃疡、眼炎、皮肤病变或针刺反应阳性(皮肤超敏反应),需排除红斑狼疮、克罗恩病等。
治疗:个体化控制炎症
目标是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
- 局部治疗:口腔/生殖器溃疡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眼炎需散瞳药+局部激素。
- 全身药物:
- 一线:秋水仙碱(皮肤关节症状)、沙利度胺(顽固溃疡)。
- 中重度: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孢素)、生物制剂(TNF-α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
- 急重症:大剂量激素冲击或介入手术(如血管瘤栓塞)。
预后与患者管理
白塞病无法根治,但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长期随访需关注:
- 眼科定期检查:避免视力损伤。
- 血栓预防:抗凝需谨慎(部分患者易出血)。
- 心理支持:慢性疼痛和外观影响易导致抑郁。
研究进展与挑战
近年研究发现,IL-17抑制剂、JAK抑制剂可能对难治性病例有效,但病因未明、诊断延迟(平均误诊时间5年)仍是全球难题。
白塞病虽罕见,但多系统受累的特点要求医患提高警惕,早诊断、多学科协作(风湿科、眼科、皮肤科)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均衡饮食)减少复发,拥抱高质量生活。
(字数:约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