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193条明确列出了五种情形:
核心要件:必须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欺骗手段,欠款金额仅是量刑因素之一,而非唯一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相关司法解释,贷款诈骗罪的立案门槛为:
需注意:
对比维度 | 民事借贷纠纷 | 贷款诈骗罪(刑事) |
---|---|---|
核心特征 | 无欺诈意图,客观无力偿还 | 主观恶意欺骗,非法占有 |
证据要求 | 借款合同、转账记录等 | 虚假材料、资金转移证据等 |
法律后果 | 列入失信名单、资产冻结 | 有期徒刑、罚金、刑事记录 |
典型案例:
张某虚构钢材采购合同,骗取银行贷款150万元后用于赌博,案发后虽表示"愿意还款",但因主观恶意明显,仍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
法院通常综合考量:
与骗取贷款罪的区别:
《刑法》第175条之一的骗取贷款罪不要求"非法占有目的",但需造成"重大损失"(一般指50万元以上无法追回),二者常存在竞合关系。
对金融机构建议:
对借款人警示:
法律并非简单以欠款数额划线,2万元仅是立案的技术性门槛,真正触发刑事风险的是欺骗行为与非法占有意图的交织,在信贷关系中,诚信履约是避免刑事风险的根本保障,而一旦涉刑,不仅面临自由剥夺,更将对社会信用体系造成长期破坏。
注:本文依据2023年最新司法解释撰写,具体案件需以办案机关认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