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这个字,乍一看像是三个“牛”叠在一起,让人忍不住好奇: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写法?我们就来揭开这个汉字的神秘面纱,从字形、字义、用法到文化内涵,全方位解析“犇”的奥秘。
“犇”由三个“牛”组成,属于汉字中的“会意字”,会意字是通过组合两个或以上的独体字,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类似的字还有“森”(三木)、“淼”(三水)、“焱”(三火)等,三牛并列,直观传递出“群牛奔跑”的画面感,生动形象。
本义:
“犇”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为“牛惊走也”,即牛群受惊后狂奔的状态,古代农耕社会中,牛是重要劳动力,成群牛奔跑的场景既壮观又充满力量感,“犇”由此承载了“急速、猛烈”的含义。
引申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象征勤劳、坚韧和丰收,三牛叠加的“犇”,更强化了这种意象:
古代文献:
《左传》中有“犇车烈马”的记载,形容战车疾驰的场面;《史记》用“犇走”描述人群匆忙逃散。
现代场景:
读音争议:
“犇”普通话读“bēn”,但方言中或有差异,比如闽南语中与“奔”同音,而粤语读“ban1”。
生僻字家族:
类似结构的字如“鱻”(三鱼,读xiān,意为“新鲜”)、“骉”(三马,读biāo,形容万马奔腾),但“犇”因形象直观,使用频率更高。
输入法挑战:
手机输入“niuniuu”或“ben”可打出“犇”,但很多人第一次见时会误读为“牛牛牛”。
“犇”虽非日常高频用字,却浓缩了汉字造字的智慧与文化的厚重,从田间地头的牛群到网络时代的创意表达,它跨越时空,依然活力十足。
下次再见到“犇”,不妨笑着念一句:“三牛并犇,果然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