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连女儿少志气,多娘气,一生成不了男儿气。
2、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
3、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
4、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
5、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
6、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我本人十分喜欢的一回谈谈原因。正因时空的尺度被拉得十分的大。大荒山、无稽鸭、青埂峰;富贵温柔乡,花柳繁华处。这是空间。时刻跨度上,从女娲补天一向到通灵宝玉下凡历世,再到情僧,再到曹雪芹批阅十载,再到脂砚斋再评。
7、不庇缺,不庇短,庇得了一时庇不了一世。
8、就思想内容来说,《红楼梦》有着卓越的成就,在艺术技巧上也有同样的很高的造诣,前几天在网上看过有法国人这样的评论说,《红楼梦》的作者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9、张爱玲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10、《红楼梦》第一章就讲了一个神话,在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到最后石头变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宝玉,我们不知道,只觉得充满着神话的神秘和浪漫的色彩,颇引人入胜。
11、第二次都是因为我在书店买到一本白话文的《红楼梦》,但无论是古文的还是白话文的,都没有介绍为何书名叫《红楼梦》而作者眼中的《红楼梦》又是怎样的?通过读书中的内容我只能把题目理解为:年少无知,胜似梦一场。这里我只是从主人的角度理解,要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则可以理解为:物是人非,千变万化。
12、红楼梦读后感仅凭三十字是概括不了的。总的来说,读完红楼梦,为大明王朝一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木石前盟,盟者,明也。
13、甄士隐在走下坡路;
14、林黛玉是绛株仙子,用眼泪回报贾宝玉前世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绛是红色,绛株之泪就是血泪,就是国破家亡后哭悼大明覆灭的血泪。红楼梦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段家亡人散,白骨如山忘姓氏的家国血泪史。
15、宁荣两府的盛衰史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家族兴衰的背后是封建社会的衰落。
16、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17、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
18、书中的主人翁贾宝玉与林黛玉,无疑是寄寓了作者的初步民主主义理想的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肯定人物,但是,作者又表现了他们性格中非理想的、非下面的方面,非肯定的方面。客观地、全面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正反侧面的多样化。
19、《红楼梦》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研读了一下《红楼梦》,才理解了为什么有那多人钟情于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红学”。
20、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人性格的复杂化,多样化,它真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1、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时代显得格外珍贵,反映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爱情的向往。
2、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3、张道士会说套话,与贾母拉家常,说宝玉象荣国公,深得贾母心。与人会面聊天,初时的话题选择是比较关健的。
4、贾母给宝玉选媳妇的条件是“模样性格儿好的”,黛玉模样够格了,性格不及宝钗,况且体弱,难怪老人家不中意。
5、二,社会规则与自我意识的冲突:在贾母的生日宴会上,各个角色之间的社交规则和礼仪成为约束他们行为的重要因素。然而,人们的自我意识也不断的在这些规则中表现出来。
6、《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7、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8、贾母刚说了声"请",刘姥姥便站起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凤姐拿了双镶金筷子递给刘姥姥。刘姥姥看了看说:"这家伙比我们那里铁锹还沉呢!"……每每翻阅这本书时,刘姥姥的话都让我忍不住捧腹大笑。也让我明白了刘姥姥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9、作者笔下的贾宝玉,他摈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不但不“留意”不“委身”于此,而且对此予以激烈的抨击,每遇人劝他读孔孟之书,“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就“只笔批驳诮谤”,说热衷于“读书上进”的都是“入了国贼禄死之流”。他背叛他的阶级,他的父祖为他选定的人生道路,宁受死打也不回头,然而他只希望“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琪,作来吟诗……”。
10、男儿有志要施展,不要流连女儿间。
11、《红楼梦》这本名著是曹雪芹以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为背景,并且以贾府家事利益和宝玉的一生为主题,通过对这个封建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的讲述,揭露并深刻批判了腐朽和黑暗的封建社会,并暗示着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趋势。
12、三十年河东来三十年河西,兴衰荣辱升谪眨眼间。
13、按原著意图,宝玉后来与湘云在一起,这回便有张道士提亲,后送的宝玉的贺物里有一件与湘云佩戴的相同。宝玉拿在手里,“惟有林黛玉目瞅着他点头儿”。张道士来提亲,宝、黛两个都不自在,吵个天昏地暗。
14、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
15、周汝昌也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16、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17、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18、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
19、在初中就听说《红楼梦》是本百科全书,学生必读物。由于是古文,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真不知道它哪里好,只知道有一个不务事的贾宝玉,还有一个知书达理的林黛玉。
20、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
1、有人说《红楼梦》是本医术,书中记载的药方及治病的方法都是奏效的;有人说《红楼梦》是本教科书,书中有许多教人处世之道;有人说《红楼梦》是本爱情小说,记载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的爱情故事。
2、我认为林黛玉的葬花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失落。这是一种对当时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又不能反抗的愤怒无奈的表现。《红楼梦》的结局是悲惨的,他们都放弃“不乖”去遵循制度。当我们放弃反抗,结果只能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我们依旧会过得很好,只不过已经失去了本色。
3、当人生走到尽头,我们会不会感叹,这又是一场《红楼梦》?
4、第三十一回中,贾宝玉和性格刚烈的晴雯吵架,发生了由吵架到生气到和解的一个故事。
5、《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题目是“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这一回中也讲述了两个大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从黛玉葬花后遇到宝玉,两个人的误会解开了,其实他们解开误会并不惊讶,因为毕竟有前世的木石之盟,还有今世的感情基础,
6、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事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情节,展现了家族兴衰与爱情纠葛的交织。
7、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
8、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9、不知是为了什么。
10、“我们太年轻,年轻到整天闹着自由,却不知道自己一直很自由。”可是既然我们还“闹”自由,证明我们确实不够自由,或许在某些方面我们是“不乖”的。偶然的一次问同桌:“林黛玉为什么葬花?”同桌回答:“因为她无聊。”从今天这个时代想那肯定是无聊透顶才会去葬花。
11、宝钗第二天早上无心梳洗,脸上带着泪痕就去看母亲,正巧被黛玉瞧见,黛玉以为宝钗是因为宝玉挨打而哭,就说了一句酸溜溜的打趣的话,宝钗也顾不上理会。
12、我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13、贾雨村在往上爬升的人生通道。
14、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
15、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16、《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17、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18、在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一大特色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正中我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一样。它一般来说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它的“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它的“反而”人物关非一切皆“恶”。
19、开头曲《枉凝眉》中这样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曹雪芹运用了诗歌,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手法,诠释了这样一部笑着含泪的悲剧,
20、原本我开始读《红楼梦》时并不喜欢。然而,读着读着,我便沉浸在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里:"林黛玉别父进京都"、"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宝玉梦游太虚境"、"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他们的悲欢离合往往让我牵肠挂肚,我便越来越喜欢《红楼梦》了。但无论如何,一曲红楼梦悲歌,让我感慨,让我不忍!
1、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
2、黛玉当宝钗的面说风凉话,宝钗还装作没听见,而黛玉那怕是背后听到,也生气半天。
3、"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每次看到有关林黛玉的情节,都情不自禁的伤心落泪。《红楼梦》被我一翻开,我仿佛看到一个熙熙攘攘的大观园赫然出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开朗大方的宝钗、聪明灵秀的贾宝玉……林黛玉和贾宝玉也是那么让人回味无穷。
4、一个是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是批判官场折人才;还有一个是批判封建等级制度。
5、《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第十三回是其中的重要章节之一。这一回主要描述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发展,以及贾母的生日宴会。
6、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7、人在高处时多积德行善,不要小瞧了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8、三,对贾府命运的暗示:在第十三回中,贾府中的女性角色们各自面临着不同的命运挑战,黛玉的身世之谜,宝玉的性格特点,贾政和贾母的权谋博弈等,这些都暗示着贾府命运的变幻莫测,这给人一种悲剧气息,让我对后续发展和各角色命运的走向充满了好奇。
9、《红楼梦》的感受如下:
10、读完第十三回,我对以下有几个有所感悟:
11、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12、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
13、《红楼梦》第四回是一个关键章节,其中揭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事和宁荣两府的盛衰史。读后感因人而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观点:
14、当今的世界不也这样吗?条条框框的规定制约着我们的生活,稍有越界就被认为“不乖”,我们的思想就这样乖乖的去思考着人生。曾经有多少人放弃“不乖”?现在又有多少人坚持“不乖”?
15、总的来说,第十三回《红楼梦》以其复杂的情感描写、社交规则与自我意识的交织,以及对贾府命运的探索,引起了我很多思考。这是一个精彩而令人沉思的章节,同时也为整个红楼梦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16、总之,《红楼梦》第四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章节,它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性之美,值得反复品读。
17、而我认为《红楼梦》是本反封建之书,在书中林黛玉广读诗书,可在贾府她只说自己略懂;而贾宝玉身为官仕子弟不好官场,只喜欢玩乐;地位高人一等的贾宝玉和出身于小官吏之家林黛玉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18、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
19、一,激烈的情感冲突:在第十三回中,宝黛之间的情感越来越复杂,黛玉对宝玉的思念和依赖变得更加明显,而宝玉则面临内心的挣扎,同时又被其他女孩子们追求有所干扰。这种感情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之处。
20、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
1、红楼梦通过写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表现了封建制度的没落。也通过宝黛的故事说明了封建制度对人们的迫害,是一部经典之作。
2、看完《红楼梦》之后,心里有点悲凉与感慨万千,一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弱,竟然只需短短的时间,让人唏嘘不已。《红楼梦》中的爱恨情仇,从侧面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形象,引人深思。印象深刻的钗黛与贾宝玉之间的结局,林黛玉之死让人惋惜,在《红楼梦》中的人物都还像活在他们的世界,与我们交流,一本书写尽了他们的一生。
3、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4、子孙要教好,否则钱财空来人也空。
5、今天终于读完了《红楼梦》,然而我的心却是无比悲伤的。整本书都写了"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所包含的一个国家、朝廷兴亡盛衰的故事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6、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7、曾经对《红楼梦》的认识仅限于宝玉,黛玉和宝钗之间的爱情,也曾为过他们的爱情而叹息,可惜。现在重读一遍,就像品尝浓郁的茶一样,觉得爱情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不能缺少的元素罢了
8、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9、《红楼梦》真是我国古典小说,里面荡气回肠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我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一定会沉湎其中,难以释手!
10、上回说到,宝钗母女因为宝玉挨打的事“错怪”薛蟠,引起这个呆霸王“混不吝”的火气爆发,情急之下,还说出了宝钗母女正努力争取的“金玉良缘”的隐秘心思,气的宝钗回去哭了一夜。
11、林黛玉也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她孤立无依傍的少女,向敌对的社会环境挑战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得那样勇敢刚强,可又那样胆怯脆弱。
12、黛玉站在花荫下,远远的向怡红院望着,只见李纨和众姐妹都去看视宝玉。正想着怎么没有见到凤姐的身影,却见花花簇簇一群人,朝怡红院来了,仔细一看,是贾母搭着凤姐的手,后边跟着王夫人等,去看宝玉了。一会儿,宝钗和薛姨妈等人也进了怡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