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文绉绉的,但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有人看到地铁里人人低头刷手机,可能会感叹:“这场景真是司空见惯啊!”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它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司空见惯”由四个字组成:“司空”“见”“惯”,拆解来看:
现代用法:形容某种现象或行为频繁出现,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
这个成语的诞生,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段轶事有关。
刘禹锡曾被贬苏州,当地官员李司空(李绅)设宴招待,席间,李司空让家妓表演歌舞助兴,场面奢华,刘禹锡见状,写下一首诗《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诗中暗含讽刺:对李司空来说,这样的享乐是“寻常事”(浑闲事),但对清贫的刘禹锡而言,却感到心酸,后来,“司空见惯”被提炼为成语,沿用至今。
适用对象:
常见误用:
近义词对比:
“司空见惯”反映了人们对重复现象的两种态度:
“司空”的其他用法:
国际视角:
英语中类似表达有“commonplace”或“old hat”,但缺乏中文的典故色彩。
“司空见惯”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周遭世界的感知是否敏锐,下次用它时,不妨想想:这“常见”的背后,是否藏着值得关注的问题?
(全文约850字)
小互动:你生活中有什么“司空见惯”却值得反思的现象?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