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2、后代的诗注家要么为回避朱熹理学上、政治上给自己带来麻烦,而矫说此诗为“游春之作”,或者后世的诗论家单纯地把它视为讲“治学之道”,脱离了此诗具体的话语语境,而扯开去讲治学,显然与原诗旨趣相去不少。可以这么说,《春日》就是围绕朱子与“孔子之道”展开的理趣探索。
3、可见作者的命意并不在游春或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之中,而是别有用意在焉。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与“等闲识得东风面”通,为求索之路的刻画,只是前者偏于过程而后者重于感受和结果。
5、下一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至:宋朱熹《春日》
6、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7、这首由宋代诗人朱熹,以巜春日》为题所写的诗:
8、大家知道,朱熹不光是诗人,他还是思想家,哲学家。因此,思想家的诗,一定有他的寓意和明暗喻指。我个人比较赞同赋有哲理的理解。即:在一个良辰吉日,来到圣明的孔府,探寻孔圣人之道,并以孔圣人的思想,感召和教化人们,当人们都按照孔子思想规范行为时,孔子仁德之心才普遍为人们接受,成为人们自觉行动,这时春天才真真到来,那才是万紫千红的春天。
9、朱熹“闻有山水佳处,虽迁途数十里,必往游焉⋯⋯登览竟日,未尝厌倦”还劝诫别人说“觅句休教长闭户,出门聊得试扶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后人对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春日》常常产生理解上的错误,清代《千家诗》注为“游春之作”,今人有持此论者,也有论者说此诗是讲“治学之道”,实在大谬。
10、胜日寻芳泗水宾,
11、《春日》中的千古名句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2、不过,《春日》的写作,不能看作作者“登览竟日”的感怀,它是作者有意识的理性创作,是为了表达朱子自己“悟道”的哲理诗,类似的诸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也与此诗遥相呼应,理解这类诗时,完全应该跳脱开去,因为朱子就是跳脱开去写的诗。
13、这就如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或者像庄子笔下解牛的庖丁或“神人”一样达到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至境,人就从必然王国进人到了自由王国。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愿望,实际也暗含着作者了悟圣人之道后的感受。朱熹以继承发扬儒学为己任,钻研孔学之道,借鉴“二程”的学说,毕生致力于理学的创立,并像孔子一样授徒立说,因此这两句诗也包含着对自我的肯定。“东风”无疑是指圣人之“道”,“春”则是指一种“澄明的境界”。
14、《春日》这首诗不泥于实,不拘于虚,虚实结合得比较完美,因而语言张力和弹性空间就比较大。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就获得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可以把它看作朱子对彻悟圣人之道瞬间的怡然心境,这是最切近原诗旨意的解释,也可以把它视为广义上的治学之道。
15、“春日”代表一种澄明之境,“芳”代表美好的、神圣的事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在《离骚》中,屈原首创以“芳草”比喻“君子”“贤臣”“有道之君”等文学传统,朱熹作诗讲求取法《离骚》,自然深受屈子影响。在《春日》这首诗里,作者以“芳”比喻孔子之道和美好的事物,因为泗水是孔子的诞生地,沫水、泅水也是孔子授徒讲学的地方。
16、意思是: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7、“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为第一境,与《春日》中的“无边光景一时新”通,都是讲学海无涯的浩渺之状,不过一主动一被动耳。
18、万紫千红总是春。
19、应该说,宋诗流露出的理性、智性的光辉,实际是对隋唐五代诗歌言情、泛情的一种反动,也是宋代社会政治文化大环境的产物。诗无达话。诗歌包蕴的情感和理智内含愈丰富复杂,则它的形式愈成功,它成为名诗的可能性就愈大。诗歌趋向理性,从诗歌发展的历史看,实在是一种必然结果。
20、“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也就是至境,与“万紫千红总是春”通,都是指“悟道”之后的“大自在”,王氏重的是“蓦然”的刹那性,而朱子重的是“总是春”的普遍性。
1、等闲识得东风面,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引用三句宋词概括治学三境界。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联,是一种表达诗人愿望的假设也是一种肯定。假如能够一窥孔学的真谛,身入大师的门地,穷通天地万物之理,那么无论遇到何种疑难复杂的情况,也能把握住大局,从中悟出事物的道理来。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愿望,实际也暗含着作者了悟圣人之道后的感受。
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6、在宋代众多的诗人当中,朱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位。作为中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成就往往被掩盖了。
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第二句写作者怀着虔敬的心、充满渴望地站立在圣地朝圣时的感受到了那里一看,果然气象万千,整个天地都似乎一下子变小了,“无边”一语道出了孔学的博大精深。面对如此深奥的学问,不能不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浅陋,因而反观圣人之道,处处让人发现它的新奇。
9、春日朱熹的千古名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从全诗来看,“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11、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思是:谁都可以认得春天的样子,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
13、这是一首纯粹的说理诗。既言“春日”,却无对春日风光的描摹渲染,出现的却是“泗水”、“东风”、“春”等几个意象,对春日的赞叹也止于“无边光景”、“新”、“万紫千红”等几个并无新意、并不代表春天丽日特色的词语。
14、应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出自宋代朱熹《春日》:
15、我们来看一下这首作于绍兴三十二年的《春日》
16、然而,一方面与其它诗作一样,由于诗人所处历史环境,诗人的经历,诗人的所思所想,给后来人们的理解带来许多困惑。另一方面,后来人们在理解上的立埸不同,能力不同,也给理解诗带来一些企意。再一方面中国文字本身内含丰富,造成对诗理解有别,亦很正常。无论什么情况,作为后人,总不能曲解先人的真实意思,只能是力求真实表述先人的真实思想,真实情感。
17、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闵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18、无边春花一时新。
19、对宋诗的评价,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宋诗的“理趣”而发生的分歧。宋诗说“理”,在一般诗论者心中自是大忌讳,连宋人朱熹也说“顷以多言害道,绝不作诗”,与陆游的“文词害道第一事”、“文词终与道相妨”持论相同,说明宋人似乎也对自己所追求的诗道有些怀疑,但他们的诗歌又坚定地沿着理趣的方向发展,并成为诗歌史上独具的特色。
20、等闲识得春风面下一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至:宋朱熹《春日》
1、第一句是说,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作者来到儒学的发源地泗水之滨—曲阜求取真理的知识,领略圣人之地地杰人灵的天然风光。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联,是一种表达作者愿望的假设也是一种肯定,假如能够一窥孔学的真谛,身入大师的门地,穷通天地万物之理,那么无论遇到何种疑难复杂的情况,也能把握住大局,从中悟出事物的道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