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人性格的复杂化,多样化,它真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2、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
3、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4、甄士隐在走下坡路;
5、作者以如椽之笔,将这样一大批红粉丽人,一个个推倒了读者的眼前,让她们在大观园那座人生大舞台上尽兴地表演了一番,然后又一个个接连落幕,演绎着一幕幕动容的悲剧美。
6、我认觉得这本书好比一壶清茶,若你不仔细去品味它,斟酌它,是体会不到这壶茶深藏不露的甘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这本书是穿插了石头的神话故事开启的,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写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为主的爱情悲剧,将一个封建贵族家族从繁荣走向衰亡的过程一一叙说。
7、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红楼梦》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以及深邃的哲学思考深入人心,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以下是对《红楼梦》的个人感受和评价:
8、第五回贾宝玉就梦到了金陵十二钗,里面书写的诗都暗示了红楼梦中女子们的命运。十三回中在秦氏在病逝之前,王熙凤梦到了秦钟对她托话,秦钟在梦里告诉凤姐贾家的祭祀,家塾应如何经营。
9、在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写出这样的小说,作者煞费苦心,自我解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足以说明作者的悲痛与伤心,可能读者都认为作者太痴情了,但是又有谁能理解这其中的苦衷呢?所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说。
10、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11、喝酒间,雨村提出了盘缠之事,士隐:“何不早言……”,雨村吟诵诗词,博得士隐赏识,趁士隐欢心之时提钱的事,容易成功。送礼的人,也等到别人有求之意才送,便送到点子上了。果然,雨村得了钱,不管黄道黑道之日,天没亮就出发了。
12、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曾说过:“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
13、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从神态、行动和心理方面进行总体描写答
14、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应该高于自然,作者没有必要拘泥于宝玉的审美观照,这里略带一点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恰到好处,便于对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进行全面刻画,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15、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读红楼梦就会看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暗含的很多隐喻,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深意。譬如无才补天,实则是隐含了曹雪芹自己,因为父亲官职的丢失自己不能为朝廷效力,而愤愤不平无可奈何。书中的仁清巷十里街,实则暗含势力街,暗指势利小人聚集的地方。
16、坏处:容易沉浸在贾家的权利、王熙凤的手段、林黛玉的娇柔等情节中,而没有去反思最终导致贾家破落和所有人都是悲剧的根源,只看到贾家最辉煌时期的荣耀、奢华和肮脏。
17、贾雨村在往上爬升的人生通道。
18、《红楼梦》第四回是一个关键章节,其中揭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事和宁荣两府的盛衰史。读后感因人而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观点:
19、《红楼梦》是悲剧,是儿女情长的赞歌!
20、红楼一梦悲千古,儿女情长传奇书,
1、我和曹雪芹,有知己之感。正因如此,我的谈论,只与前八十回有关。曹雪芹是性情中人,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对人性的展示,而高鹗的部分与人性无关,高鹗不懂《红楼梦》,所以只能从情节下手,结果给人的感觉如同“宝匣里装上了大粪”那般别扭,我是无法读下去,因为怕气死。所幸我从未看完后四十回,所以对《红楼梦》保留着美好的印象,兼真挚的感动。
2、《红楼梦》的感受如下:
3、今天终于读完了《红楼梦》,然而我的心却是无比悲伤的。整本书都写了"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所包含的一个国家、朝廷兴亡盛衰的故事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4、此书常循一正一副、反复暗寓的方式交待情节。头四回里故事的主角到齐,第五回可谓总括,第六回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
5、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从而更深入地探讨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6、《红楼梦》真是我国古典小说,里面荡气回肠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我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一定会沉湎其中,难以释手!
7、因为红楼梦更多的呈现的是一种人生现象,人生经历,功名利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用自己的体验经历去感受。所以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看到的红楼梦感受也会不同。镜子本身什么都没有,里面的爱恨情仇,富贵荣华,生老病死,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真实的写照。红楼梦如同镜子一样,把我们人生所有的写照,无论真与假,好与坏,悲与喜都毫无保留地照出来。
8、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完整的读过《红楼梦》。它对我从不是晦涩难懂的,我亦从不看脂批考证之类的东西,因为曹雪芹已将整个的心,全部的热情放在这部书里,我只享受这书便罢了,别人如何理解它,与我何干?
9、曹雪芹说这本书是“一把辛酸泪”,一点不过分。他的痛苦,我想更深于此吧。
10、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11、繁华谁念春风事,凄凉怎襟秋雨途。
12、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超出了”才子佳人“的模式。贾宝玉不是才高八斗、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而是蔑视功名利禄、”于国于家无望“的情痴林黛玉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从不曾劝贾宝玉去求什么功名利禄。
13、况且什么城府只能说是早熟,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早熟。
14、我却很欣赏作者写作的艺术手法和书本的艺术价值。
15、作者笔下的贾宝玉,他摈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不但不“留意”不“委身”于此,而且对此予以激烈的抨击,每遇人劝他读孔孟之书,“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就“只笔批驳诮谤”,说热衷于“读书上进”的都是“入了国贼禄死之流”。他背叛他的阶级,他的父祖为他选定的人生道路,宁受死打也不回头,然而他只希望“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琪,作来吟诗……”。
16、评红楼,悟红楼,
17、灵活:为了提高就要变化,为了完美就要时常变动
18、书中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全部都只是在呈现而已,作者并没有说他喜欢谁,不喜欢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感受,不断的体验感悟。通过书中譬如王熙凤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贾宝玉遁入空门等诸多人物的命运。来反观自己的人生。
19、这本书中的细节常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20、里面的伏笔也埋得极为巧妙。
1、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2、最令人着迷的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细节。
3、三、镜子无选择,书只是书,多的只是我们通过镜子通过书看到的自身的感悟。
4、《红楼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以不同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他们的特征。特别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往往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不要说宝钗、袭人,即使像豪爽单纯的史湘云、道貌岸然的贾政,也不是由单一特征所构成的。
5、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6、见山只是山,见水不是水。多次品读红楼梦就会知道,红楼梦读的不是书本身,而是读的人情世故。读得更多的是对人生,爱情,富贵等等诸多感悟。了解了曹雪芹的不幸遭遇,当时社会的种种,再通过红楼梦反观自己的人生。人的很多感悟大多是由阅历的多少决定的,阅历越多的人,读红楼梦就会感悟越多。越像白纸一张的人越看红楼梦就像看一场三角恋一样。
7、但是作者的目的绝不局限于此,他还要把矛头直指封建王朝!为了规避风险,作者只能用假语村言,去叙事、去刻画人物。作者在书中虚构情节、引经据典,谈古论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人物栩栩如生,语言流畅精湛,写人则如见其人,写诗则诗意盎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洁诙谐,章法前呼后应。
8、《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9、读红楼,说红楼,
10、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11、道德:世上发生的一切事情,没有哪件不该发生,也没有哪件纯属巧合,一切事情都是上帝的赐福,他让我们从中学有所得
12、在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一大特色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正中我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一样。它一般来说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它的“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它的“反而”人物关非一切皆“恶”。
13、潇湘馆里娇花落,怡红院前欢歌无,
14、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15、“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寥寥数语,道尽作者初衷!
16、做人处事,待人接物: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
17、先写眉眼,再由面部写到全身,转而又回写目光、气息,从细部、局部到全部,又回到细部,符合宝玉对黛玉的观察顺序。
18、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19、所有人都知道,这书里记录了曹雪芹的情殇,既然他只写了这么一部书,写得如此美丽精致,他是想为自己的爱情找个完美的归宿罢?
20、正是在超脱了世俗偏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宝黛之间建立起相互爱慕高于其他一切的纯真爱情。
1、原本我开始读《红楼梦》时并不喜欢。然而,读着读着,我便沉浸在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里:"林黛玉别父进京都"、"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宝玉梦游太虚境"、"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他们的悲欢离合往往让我牵肠挂肚,我便越来越喜欢《红楼梦》了。但无论如何,一曲红楼梦悲歌,让我感慨,让我不忍!
2、某次,一个丫头给宝玉带斗笠,结果戴得乱七八糟,一边的黛玉仔细帮他梳理。其中“轻轻拢住”这个词竟让心里某个柔软的地方产生到一股温柔的感觉。
3、“这一切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盛筵必蔽。”在梦中说完,秦氏就一命呜呼了。
4、看的时候,脑子里就真是这般光景,黛玉的柔情蜜意也都淋漓尽致。
5、早就听闻《红楼梦》有四大名著之一的美名,如今终于有时间将其细细品尝,实在甚是惭愧。
6、曹雪芹与宝玉系同一灵魂,而宝玉毕竟是一虚构形象,他的疯言疯语、乖张举指曹雪芹未必做的出,可能宝玉是曹雪芹向往之理想中的自我。正如他是理想化,正如曹雪芹想将自己隐去,宝玉成为书中最不真实,着墨最多而相对形象不甚完整的人物,他的作用只是充当作者的口舌,用来说故事的一根主线而已。而只有涉及宝黛之情的描写中,宝玉的身影才清晰明朗一些。
7、读红楼梦的感悟是,世间福贵贫穷轮回更迭,人生最终只是一场空,红楼梦不单单书写了宝黛爱情,更重要的事写了贾府的衰落,从显赫到一无所有的过程。
8、《红楼梦》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和高鹗呕心沥血,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在纸上。《红楼梦》造就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
9、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事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情节,展现了家族兴衰与爱情纠葛的交织。
10、红楼梦—褪不去的一抹灿烂——读《红楼梦》有感书中有诗云:“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红楼梦,再怎么繁华阑珊,终究是一纸荒唐的大梦。
11、梦确实很美好,但同时它又很虚假,华丽也许只是它的表面。可为什么人总喜欢活在梦中呢?恐怕人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对于那些无法实现的东西更为憧憬。
12、袭人正色道:“这那里使得。不但没熟吃不得,就是熟了,上头还没有供鲜,咱们倒先吃了。你是府里使老了的,难道连这个规矩都不懂了。”
13、贾母刚说了声"请",刘姥姥便站起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凤姐拿了双镶金筷子递给刘姥姥。刘姥姥看了看说:"这家伙比我们那里铁锹还沉呢!"……每每翻阅这本书时,刘姥姥的话都让我忍不住捧腹大笑。也让我明白了刘姥姥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14、林黛玉也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她孤立无依傍的少女,向敌对的社会环境挑战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得那样勇敢刚强,可又那样胆怯脆弱。
15、杂草多了,水流便缓,杂念多了,脚步就慢。
16、但是里面描写的少女,特别是那些不含杂质的少女的人性美感,让人产生一种又爱又恨的朦胧感情。
17、总之,《红楼梦》第四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章节,它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性之美,值得反复品读。
18、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红楼梦》融合了中国古代散文、传统戏曲、诗歌和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推陈出新的作用。
19、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红楼梦初读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以及薛宝钗夹在其中的关系。甚至最后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婚,以及林黛玉的郁郁而终。这样的爱情故事谁看都会为林黛玉的死而惋惜,为贾宝玉最后出家当和尚的洒脱而感到世事的无常。
20、冰心说过:“《红楼梦》这部书,在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中间,几乎人人熟悉。”有一种说法,说冰心不喜欢《红楼梦》。那是王蒙于1996年2月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海峡两岸《红楼梦》研讨会上的发言《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中说的。他说冰心“几次跟我当面说她最不喜欢《红楼梦》了”。
1、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时代显得格外珍贵,反映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爱情的向往。
2、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我本人十分喜欢的一回谈谈原因。正因时空的尺度被拉得十分的大。大荒山、无稽鸭、青埂峰;富贵温柔乡,花柳繁华处。这是空间。时刻跨度上,从女娲补天一向到通灵宝玉下凡历世,再到情僧,再到曹雪芹批阅十载,再到脂砚斋再评。
3、《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4、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5、漫道人生无知己,雪芹笔端已答出。
6、细腻的情感描写。小说通过对众多人物的情感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其中爱、恨、情、欲、哀、乐等情感纠葛交织在一起,深深触动读者。
7、人生原是一梦游。
8、梦,是一种不实际的东西。它就好似泡沫,随时都可能一碰就碎。
9、总之,《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的主题、人物、情节和语言等方面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创造成为永恒的经典。
10、经常读红楼梦的人,都会有一个感受。就是每读一次红楼梦,仿佛就像蛇脱了一层皮一样,重获新生。而且红楼梦仿佛就像一本可以一直读下去的书,而不是像其他的书,读两次就感觉没什么可读的了。
11、凡人难懂个中由;
12、也许很多人看完了《红楼梦》都在不停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无法相爱相守的悲剧而痛心哀婉。
13、书中的主人翁贾宝玉与林黛玉,无疑是寄寓了作者的初步民主主义理想的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肯定人物,但是,作者又表现了他们性格中非理想的、非下面的方面,非肯定的方面。客观地、全面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正反侧面的多样化。
14、《红楼梦》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一样,只要是翻开这本书来,那么当时清朝人们的生活状态,那么便是跃然于纸上,人们一目了然,从这一点来看,《红楼梦》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而且它还有着历史的厚重感,让两百多年后的我们,还是能够知道,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生活。
15、为什么不喜欢,没有冰心自己的解释,只有王蒙的揣想:她小时候穿男装,她喜欢《水浒》,喜欢《三国演义》,喜欢斗争。虽然冰心后来是一个淑女的形象,是一个很雅致的形象,但她小时候深受爱国主义热潮的冲击和影响,她的上一辈是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十分悲惨,所以她致力于斗争,致力于救国救亡。这种心情使她对《红楼梦》不感兴趣。
16、而红楼梦就是名副其实的一场被包装得华丽无比的空梦。
17、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18、宁荣两府的盛衰史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家族兴衰的背后是封建社会的衰落。
19、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20、读懂了《红楼梦》,就懂得了儿女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