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评语 / 正文

此外,这两句诗还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叠加手法,落红→春泥→新花,形成生命循环的隐喻,与道家万物生生不息的思想共鸣。在现代,它们常被用于环保语境,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可见其意义的延展性。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是什么

2025-09-03 12:51:18 评语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全诗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创作于1839年,当时龚自珍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315首组诗,此为第五首,以落花自喻,表达虽离官场仍心系国家的情怀。 “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落红”指凋落的花瓣,诗人以花喻己,表明自己虽如花般凋零(辞官),但并非无情离去,而是怀揣奉献之心。“化作春泥更护花”则进一步升华,以花瓣化作春泥滋养新花为喻,象征诗人愿以退为进,继续为国家培育人才或贡献力量的志向,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意象,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巧妙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退而不隐”的士人精神。 从诗歌背景看,龚自生活在晚清社会动荡时期,他主张改革却遭排挤,辞官后仍通过著述和教育影响社会,诗中“落红”与“春泥”的比喻,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心境,更暗含对时代变革的期待——即使自身凋零,也要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这种思想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一脉相承,但更强调逆境中的主动奉献。 在文学价值上,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因其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它超越了个人感伤,升华为一种哲学思考: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停留,而在于转化与延续,后来,“化作春泥更护花”被广泛引用,用以赞美教师、父母等无私者的奉献精神,而上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则常被忽略,但实则它为后句奠定了情感基调——没有前句的“有情”,后句的“护花”便无从谈起。

上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并非简单的铺垫,而是全诗的灵魂所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奉献,往往源于看似凋零处的深情。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