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
2、五年级是小学学习期间最重要的阶段,妈妈希望你能够更主动地学习,找到自己学科上的不足,加以努力,成绩代表过去,这学期继续加油哦!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7、梦想在这里起飞,生活在这里灿烂。开学了,祝你好好学习,圆你的梦实现你的理想。
8、带上自信的笑容,装满努力的决心,背好书包,向知识的海洋进军,为明天的美好读书,为人生辉煌加油,开学日,奔赴学堂,为梦想而努力,加油!
9、迎着快乐的朝霞,沐浴明媚的阳光,肩背知识的书包,哼唱幸福的歌谣,开启求知的旅程,遨游智慧的海洋。开学日到了,愿你开始新的幸福时光。
10、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11、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4、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1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7、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1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家长既要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更要有培养和教育孩子成材的行动。
3、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4、你是乖巧懂事的好孩子,有着良好的午睡习惯和学习习惯,游戏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如果以后能再勇敢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更出色!
5、过年了,你又长大一岁了,是个大孩子了,要好好学习,认真听讲,团结同学,做作业的时候不要再粗心大意了,妈妈知道你会很棒的,加油哦!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7、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8、梦想等你去实现,人生等你去辉煌。未来等你去开辟,生活等你去创新。扬起成功的旗帜,背起书包向梦想进发。愿你凝聚一切力量去创造灿烂与辉煌。
9、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战国·屈原《离骚》
11、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12、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望子成龙:作谓语、定语;指父母的期望。望:盼望。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无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还加几倍。”
1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8、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9、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0、开学日到了,愿你伴着凉爽的清风,带上轻松的心情,走进快乐的校园,愿你学有所成。
1、暂别紫台自飘摇,何惧风雪总潇潇。不见昨夜雨湿处,聊以新颜待今朝。
2、昨天,永远属于过去,过去不管成功或失败,永远属于死神;昨天,如一颗陨落的流星划过天际,来不及招呼;昨天,如一朵朵漫天飞舞的的蒲公英,尽显其招摇之态。
3、我想要是有这样的笔就好了:它不但外面美观,而且非常耐用。它的笔油永远都用不完,还有多彩的颜色。它会根据你的心情改变颜色和音乐,高兴时,它会变成红色和快乐的歌曲,生病时,它会变成黑色和舒适的歌曲。它的笔帽上还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为盲人、迷路的人、在野外旅游的人们,还有家长追踪小孩的行踪,它都会为你调查得清清楚楚。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来到美丽的校园,开辟求知的大陆;重回快乐的课堂,舞动活跃的思维。开学日到了,愿你学习成绩蒸蒸日上。
6、希望该孩子在校能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能尊师爱友,虚心求进,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回报父母。
7、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8、全儿在寒假期间表现较好,与父母外出时能注意安全,积极主动的配合行程的安排,尊敬长辈。但在学习上有所放松,贪玩,自我约束能力较弱。
9、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0、你在妈心目中永远都是妈妈的好孩子,但是你现在不是幼儿园的小孩了,读小学一年级了,儿子,你长大了。妈妈希望你在小学的校园里学得更多,学得更棒!加油哦!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