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因材施教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孔子曰:“有教无类。”
4、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
5、这一章,又一次看出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在了解其不同的品质之后,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10、一、有教无类。
11、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12、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13、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14、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1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6、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
17、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18、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9、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20、有教无类的思想。
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五:默而识之
3、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4、三,启发诱导
5、一:学而时习之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一,有教无类。
8、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9、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10、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
1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3、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14、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具体学情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教育。时至今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15、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1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7、孔子曰:因材施教。
18、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20、三、全面教育。
1、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2、闻斯行诸: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当付诸实施吗?斯,此,指合于义理的事。诸,“之乎”的合音。
3、孔子的道德教育方法有一个口诀,即「以身作则,皆众为师」。这句口诀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言行来标榜道德的标准,然后通过与众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4、学思结合的思想。
5、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6、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8、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9、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了后,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10、这段话的意思是:
11、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成语有: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12、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13、四:不耻下问
14、学而无用,教之废弛。孔子认为,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就是为了应用于实践,否则教与学就是一句废话,空话,教育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就是如果熟读《诗经》而不能适用于内政处理,外事独立应对,读再多的书,有用什么用呢?
15、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16、学以致用的思想。
17、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8、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9、孔子的教育主张主要有三个方靣。
20、【释义】: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1、放于利而行,多怨。
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5、该文出自先秦《论语》。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8、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9、《论语》中记载的这一例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10、最后孔子说“吾与点也”,意思是赞成点的看法,曾皙名叫点,字皙,孔子认为子路的观点轻率而不谦虚,应该以礼治国,而不单纯靠武力;冉有的观点也是想从政,只不过是在比较小的国家,说法较为谦虚;公西华的能力足以治理大国家,可是说的太委婉;孔子赞同曾皙的志趣高雅,本身有能力,懂礼乐教化,又卓尔不群
1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12、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13、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岁。
14、同一个问题,孔子却对不同的人却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
15、五、学思并重。
16、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17、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18、【释义】: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六:学而不厌
19、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
20、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1、即现在的“素质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3、孔子因材施教古文的注解:
4、这个口诀强调了个人的榜样作用和集体的力量,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5、孔子主张根据不同的人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填鸭式”废材加工厂教育。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逐级分门别类,让不同特长和兴趣的人接受自己擅长和爱好的学科,相信学习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孔子的“因材施教”也体现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侧重,《论语-季氏》有云:“少之时。。。;及其壮也。。。;及其老也。。。”。
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8、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9、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
10、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11、我最喜欢的是下面两句:
12、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地方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地方,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13、二是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爱好不同和天份不同,给予最适宜的教育。三是教育方法。温故而知新。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
1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5、孔子无疑是一位超级教师,他的教育思想还有很多,诸如“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等等学习方法;“文,行,忠,信”等等教育内容;“不耻下问”等等学习态度,都属于孔子教育思想范畴,因篇幅所限仅举以上数条,以企抛砖引玉之效,大家一起来重温孔子的教育精髓。
16、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8、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1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这一点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极其接近,苏格拉底也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助产士,他通过一步一步的提问,环环相扣的反问,引导协助学生孕育、创立乃至诞生学生自己的感悟和思想,而不是简单直接的说出答案。孔子也主张“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教学,他在《论语-子罕》中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