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话“作假”有许多方式。
2、所以,假如他们拥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尾钩,那就万事俱备了。
3、审视一下被锁定的对话,然后给它分一下类:你是用它传达幕后故事呢,还是传达当年正在展开的事件,它是不是出于述说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展示的需要,它是否出于你想要控制这一场景的最终结果的需要。
4、朴实、简洁、清晰、真挚才是学习文体之道,——要练就一种好的文体风格,一开始就不要矫揉造作——不要太显露自己。谨慎小心且朴实无华的作者不必为文体问题操心。
5、你打算使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
6、对于“写实主义”的迫切需求是最常见的,作者必须把这种观念彻底挡在门外
7、加入告知型对话是因为你对故事发展有一种控制欲,那么请问自己问题:你能不能放弃对于这个场面的控制权?你只要暂且放松一下控制欲,让人物跳出你的手掌心,让他们取得控制权。或许你是人物的创造者,不过现在你必须把人物看成是人物自身的创造物,找出他们关心什么,找出他们相互之间真正想要交流的东西。
8、假如你是一个认真的作者,就必须养成主动学习词汇的习惯,坚持不懈,永不停歇。
9、圆括号与双破折号的作用大致相同;不同是圆括号更加正式。
10、对话本身是具有戏剧性的,有时候作者需要“让自己兴奋起来”才能进入某个场景,有时候他们借助于俗套话、日常对话来助自己一臂之力。
11、有些开门见山的数行文字势大力沉,你绝对会手不释卷的把它读完,这就是人称“钩子”的东西。
12、连字符的标记-,是吧几个词语连接起来的符号。
13、从自己的稿件中选择一个场景,至少用三种叙事方式改写,每种方式都要深受叙述者性格不同侧面的影响。应该采用这些修改吗?现在,你会得到一个源于人物的文本,而不是由作者强加于人物的文本。
14、你可以把说换成叫道、嚷嚷、低语、呻吟、唏嘘等动词,
15、新闻记者援引的人物对话。当新闻记者要大如虚构小说创新这个领域时,他们往往援引新闻人物的对话,而不是让人物在一个完整的场景中把话一五一十的说出来,结果,这种对话往往给小说带来一种实事求是、忠实报道的感觉。
16、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告知型或者信息型对话,这类对话被用作信息的告知工具,这类对话可以向读者补充说明在故事情节中缺失的那些事实,他可以向读者提供作者无法通过其他渠道透露出来的信息,但是这样做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这种对话既非出于任务的希望、需要、欲望,又不是符合人际交往的需要,这其实是一种作者强加给人物的对话。
17、增强信心只是第一步。
18、俗套的对话反映出作者感受力的迟钝。作者一直站在聚光灯下,他不应该把并非书中绝对必须的东西写进来。这类作者没有意识到对话是多么有力的东西,也不知道对话的使用应该多么节省。
19、唤起并吸引住读者注意力的最可靠的办法是说话明确、肯定而具体。
20、排他性对话或者密码对话是罕见的,因为这是一种相当细腻的对话形式,含而不露,轻描淡写,所以这通常是笔法老辣的标志。然而如果这种对话被过度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就成了自我纵容、孤芳自赏的标志。
1、一旦选定了视角人物,还要看看叙述的人称。
2、视角人物前后不一,或者转换过于频繁。
3、方法:判断是否使用比喻,且比喻不落俗套,再检查比喻是否符合阐明想法,能否让读者精准地捕捉到这个想法。
4、用作用相同的动作或者时间取代明示的信息。击中精力清除那种干巴巴的故事大纲似的乏味感觉,代之以吸引读者的内容。
5、写作的技巧,用最清晰、最有力的方式把话说清楚,把自己的细想呈现出来。
6、展示与述说。
7、一个相当普遍的毛病是,视角人物并不具备真正的视角,即,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独到的见解,甚至让人感觉他根本不在场。
8、问自己这种视角转换是否真正符合故事的总体需要
9、作者的职责在于向我们展示笔下的人物,而不是从他的嘴里说出来,或者让人物互相谈论对方,而是要通过人物行动把他们展现在我们面前。
10、外行看不懂的或者暗喻式的对话是最难修补的,因为大多数作者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需要比较微妙的表达方式。总之,一般的解决办法是:把话说得清楚一些,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知道说话者是谁。
11、假如句子太长,就要把他们变短,拆成几个短句,再用分号和破折号把他们连接起来。
12、第二个问题,在每段对话的内部,有没有明显的戏剧性瞬间。换言之,有没有跌宕起伏的弧线,有没有鲜明的对照。
13、俗套的对话。
14、首先考虑的是精确性和完备性。
15、假如人物的名字太常见,就想办法起一个新名字。假如使用过于罕见的名字,那么请记住:书稿的原创性应该表现在人物性格方面,而不是他们的姓名。
16、训练自己的耳朵
17、对话本身是具有戏剧性的,许多作者掌握这一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一个场面流畅起来。于是好多作者一旦开始了对话,就会滔滔不绝,很难打住话头,似乎感觉需要一次把话说个够。必须学会估计对话部分对于节奏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必须使用喘息、停顿、动作等,对对话进行调节。一边放慢节奏,让读者有时间消化吸收。所以,必须学会克制,懂得惜话如金的道理,学会如何只用寥寥数语就能把一个场面延展数页。
18、练习轻描淡写。假如你选用极其戏剧性的词语来提升精彩的高潮瞬间,假如他非得说话不可,那么他应该少说,甚至可以使用反讽或者挖苦。关键在于,你要利用鲜明的对照所形成的反差,压低谈话的调门儿来增进戏剧性情节激动人心的高潮效果。
19、你甚至可以接着描写一下人物的伴随动作。
20、作者感觉的敏锐程度过于平庸迟钝,细化把从其他书或电影里看到或者听来的对话改头换面的写进自己的书稿中,而不是自己原创对话。这类作者的首要目的往往是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即讲述他的“高潮概念化情节”。他认为只要自己的情节是激动人心的,其他的一切“填充物”都不要紧。
1、问问自己,你的文体风格是不是真正适合这个故事。文体应该与故事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抵触。
2、练习使用沉默无语的方式讲述戏剧性事件。例如,在人物说话的间隔处制造出沉默无语的瞬间,不要刻意隐瞒由于缺乏对话而引起的笨拙感和紧张感。沉默无语的效果往往要比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效果更加显著。
3、隐晦的对话。即难以理解的对话。
4、出现了不相干的人物。
5、决定文体风格的终极因素是作者的为人,而非作者的知识。
6、如果用对话来传达信息,你就无法深入任务的内心,无法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无法写出有趣的人物动态的成长过程,无法让人物自有发挥。就效果而言,你会阻碍任务的自发成长,而且阻止故事在展开的过程中出现出乎意料的逆转,因为这样的进展会让你措手不及、难以招架。
7、完全通过环境描写介绍新的地点,不要告诉读者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只管描述这个地方,让读者得出自己的判断。这地方可怕吗?壮丽吗?是不毛之地吗?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这种感觉,不要告诉读者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
8、从今以后,每当与人谈话的时候,加入遇到一个不认识的生词,不就要打断对方的花头,向他请教这个词的意思。
9、人物的姓名。
10、无法摆脱下面这种感觉,即作为读者你是被人利用了,他显然不是写给你读的,而是写给作者自己读的。
11、完全通过人物的行动来介绍一个新人物,不要直接告诉读者有关这个人物的任何情况,让读者自己做出判断。
12、过度崇拜最简主义
13、文体风格。简朴,神秘,安逸,现实,冷酷无情,
14、一旦你选定了想进行戏剧化处理的文本,接下来就要在这块文本的范围内决定如何进行戏剧化处理,以及从哪个角度切入问题。戏剧化处理,大判断还包含着小判断,那件事情本身最富有戏剧性内涵,那件事情适合于创造出最好的场景,在一本书稿里哪个时间是最适宜写出来的。
15、找出你的稿件有哪些部分本应该使用展示的方法,而你却使用了讲述。
16、使用对话之外的其他技法表达戏剧性。
17、人物描写一般化。
18、明喻: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一般使用诸如像或者如等词语。无论两种食物具有哪些差异,两者均具有某种强烈的类同之处,这是一种诗性的比喻或者富于想象的比喻。
19、假如你还没来得及确立人物的形象就把人物投入到故事中,那么请记住:故事不光关系到情节,也关系到人物。人物即使不是更重要,也和情节同等重要。人物事构成情节的元素,他们的需求、愿望和发展就是情节的引擎。人物的引入及其形象的确立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使是你在开始时使用了激动人心的情节,人物的引进也应该是服务于这个情节的。
20、成为作家表面看似容易,实际行动起来却真的很难,因为你想要在创作领域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要想把写作水平提高到极致,首先,你需要的就是信心。
1、一开始,选择展现那些事实的时候你就会慎之又慎。在之前没有进行任何戏剧化处理的地方,现在你创造出了戏剧性,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加入你可以自如地运用展示的话,你会注意到任务面临的新情况以及故事的曲折发展。
2、泄露天机的对话。
3、第二种最常见的冒牌对话是感情夸张的对话。
4、这个难题的一种变形是,钩子与正文是融为一体的,不过在强度和夸张程度方面是不成正比的,也就是“过度激动人心”。这种钩子提供的内容超出了我们的期待。
5、作者想捕捉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放眼或者鼻音腔调。
6、找到闹剧对话的另一种方法是:找到情节发生戏剧性逆转的重要关头,并且仔细揣摩这种语境中的对话。假如你缺乏戏剧性的逆转情节,你会不会给对话部分诸如戏剧性作为补救?实际上,在最富有戏剧性的瞬间,你可以使用令人感觉俗套的对话,实际上,鲜明的对照能够产生惊喜。
7、如果运用得更好,钩子不仅仅是一个促销的手段,而且也是一面鲜明的旗帜,醒目的昭示着下面的内容中读者可以期待的精彩。它可以确立人物的形象、叙事者的态度,也可以烘托整体的氛围,或者传递令人震惊的消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者必须把这么多东西浓缩为一句话。所以,文学史上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名句就是右钩子构成的,这一点根本不意外。
8、一股脑儿引入很多人物。
9、假如你不是把故事写在纸上,而是大声把故事讲出来给朋友听,你的问题风格会有哪些变化。你的讲述可能是更加随意、更加直截了当。这些变化能不能被包括进来,帮助缓和一下你的文体风格,让他不那么文绉绉的呢?
10、第一人称叙述的特色鲜明而且非常亲切,不过它也可能导致你的视角受到限制而且风格过于独特,读者的注意力会集中到文字上面。但是,这样也往往会把故事情节冲淡,变成淡而无味的背景,而凸显了你的写作技巧。
11、用戏剧性的行动取代人物戏剧性的对话。
12、假如你的风格过于精简,你就要多加修饰,多用比喻,多用描写,给文本带来更多的质感。
13、视角人物掌握了他们从技术上讲无法得知的信息。即,读者能够深入受限视角的内心世界,无法进入另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14、当你希望明确无误地补充一个观点的时候,你应该使用冒号。
15、类比: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同时这两个事物在其他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说,知识之于大脑相当于光明之于眼睛,能够让他发现隐藏在暗处的东西。在此,知识和光明之间形成了类比关系。
16、假如你回头看看你写的对话,你会意识到有些场景需要砍掉,因为这些场景是无可救药的。
17、视角与叙事。
18、累赘兀长。时间和想法不断重复,彼此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异。
19、完全通过人物意图并不明确的动作介绍新的人物,不要直接告诉读者关于他的任何情况,让读者自己作出判断。
20、方言,鼻音,色彩浓厚的行话,十之八九剔除就好。
1、节略过度或拖沓过度
2、最常见的毛病是用于讲述幕后故事的对话。解决之道在于遵循下面这条规则:人物之间的对话应该用于讲述那些谈话双方都知道的正事或者重大事件,也就是说,一个人物永远不要提醒另一个人物什么事情。
3、不平衡的节奏以及缺乏情节的推进。
4、也可以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状态,比如:他说着,眼睛眯缝起来,或者,他说着,声音里包含着挖苦的强调
5、被打断的话,在相对次要的一面,你发现人物对话本来应该是流畅的,不过却被大段的描写或者连续涌现的简短的标识符和修饰语打断了。
6、在对话中,务必不要让转述语随意打断话头,要把它放在话语自然停顿之处。也就是说,放在说话者为了强调或者停顿的地方。
7、标识符的问题。
8、使用常用的、老套的或者过于罕见的姓名。
9、假如你的人物描写是一般化的,那么就有很多可能的解决办法。第一,读者往往容易记住相貌不寻常的人物,比如失去一条腿的瘸子。假如你的感觉足够敏锐,那么你就可以从几乎任何人身上找到不同寻常的东西,即使在相貌最普通的人物身上也是如此。
10、让你的常备人物做出一些出乎读者意料的、不寻常的事情。一个原创性人物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为故事情节往往是由他生发出来的,而不是相反。
11、大家都遇到过听起来不好听的句子,这种句子在流水账式的文字中最为常见。从技术上讲,它是正确的,但是他听起来,却是错误的。最初的原因是句子的结构不好,而且句子被割裂了,这是最基本的语法错误。
12、高潮戏剧可以通过对话之外的其他方式进行表达,正如信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传达一样。
13、我们根本不关心的人物是最难以修补的。考虑一下哪些东西能激起读者对人物的兴趣。读者不希望看到普普通通、司空见惯的人物,问问自己:我的人物有吸引力吗?或者说,他们能把读者迷住吗?
14、文字似乎与故事的的情节或者任务不大相关,作者倒是很关心文字本身,仿佛整部书稿都只是作者炫技的样板。
15、假如你把毫不相干的外部人物也包括进来,那就要把他们剔除。
16、你准备以什么人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
17、作者初学者常犯的一个错误:
18、捕捉戏剧性的瞬间,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使用闹剧的作者也是走在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上。
19、戏剧化的平庸或者让人困惑的对话。
20、这是我暑假里读到的一本书,名叫《动物远征队》。读完之后,我还有一点小收获,那就是要学会勇往直前,永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