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通过不断地回顾历史,了解旧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并成为一个好老师。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道不同,不相为谋。……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16、成人之美。色厉内荏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8、——《论语·公冶长》
19、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20、《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有教无类。任重道远
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朝闻道,夕死可矣。
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2、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3、——《论语·子罕》
1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7、食不语,寝不言。
18、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2、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8、《论语》乃圣师宝典,国学精华。由此衍生许多成语,仅记部分:
9、诲人不倦。杀身成仁
10、寝不尸,居不容。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8、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一个有品德的人永远都是开明宽厚的,而一个卑鄙的人则总是忧愁不安。
20、温故知新。名正言顺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4、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德不孤,必有邻。
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道听途说。欲速则不达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