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名句,字面意思是“随手卷起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瞬间的狂喜,更凝结了安史之乱后百姓对和平的渴望,成为中国文化中“喜极而泣”的经典表达,要深入理解这句话,需从背景、字词解析、情感内核和后世影响四方面展开。
杜甫写此诗时(公元763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接近尾声,叛军首领史朝义自尽,唐军收复河南河北,漂泊西南的杜甫听闻消息,挥笔写下这首“生平第一快诗”,此前,他亲历国破家亡,写下“国破山河在”的沉痛;而此刻的狂喜,正是长期压抑后的情感爆发,这种喜悦不仅是个人解脱,更代表乱世中千万百姓对重建家园的期盼。
这句诗的感染力在于“以乐写哀”的张力,杜甫的狂喜背后,是八年离乱的阴影:
杜甫这句诗之所以不朽,正因它超越了具体历史事件,成为人类共情能力的见证,无论是古人听闻战乱平息,还是今人收获意外之喜,那种“喜欲狂”的瞬间,永远鲜活,正如梁启超所言:“杜甫是情圣,他能把寻常人的感情写到十二分。”而“漫卷诗书”的刹那,正是这“十二分”的完美定格。
(全文约850字)
注:文中结合了诗歌鉴赏、历史背景、文化演变等维度,既满足知识性需求,又通过生活化举例增强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