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易导致骨折风险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本文将从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营养补充、物理治疗及预防措施五大方面,系统介绍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
抗骨吸收药物
促骨形成药物
其他药物
运动疗法
戒烟限酒
吸烟会加速骨流失,酒精每日摄入不超过1标准杯(约14g纯酒精)。
防跌倒措施
居家安装扶手、防滑垫,避免使用地毯;外出选择防滑鞋具。
钙摄入
成人每日需1000-1200mg,优先通过饮食(牛奶、奶酪、绿叶蔬菜)补充,不足时选用碳酸钙或柠檬酸钙制剂。
维生素D
每日800-1000IU,可通过日晒(每周2-3次,每次15分钟)或补充剂获取。
蛋白质与微量元素
蛋白质(1-1.2g/kg体重)维持肌肉量;镁、锌、维生素K2对骨代谢亦有辅助作用。
物理疗法
脉冲电磁场(PEMF)、低频振动仪可能促进骨密度改善,但需进一步证据支持。
康复训练
骨折后需个性化康复计划,如脊柱骨折患者通过核心肌群训练缓解疼痛。
骨密度筛查
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建议定期检测(DXA扫描),高风险人群提前至50岁。
早期干预
青少年期加强钙储备,中年后关注激素水平(如女性绝经期雌激素下降)。
骨质疏松的治疗需多管齐下,药物是核心,但生活方式与营养同样重要,早期预防和长期管理可显著降低骨折风险,提升生活质量,若出现身高缩短、驼背或不明原因骨痛,应及时就医评估。
(全文约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