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问“一美元等于多少美分”时,多数人会脱口而出“100美分”,这个答案在数学上完全正确,但美元与美分背后的故事,却藏着美国经济、历史甚至文化的有趣细节。
1美元=100美分的十进制关系,源于1792年美国《铸币法案》,当时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推动十进制货币体系,取代英国复杂的“先令-便士”制度(1先令=12便士),这种设计简化了计算,也象征着新国家的现代化决心。
有趣的是,1美分(Penny)硬币的成本曾多次高于其面值,2023年,铸造1美分需耗费2.72美分,美国政府却坚持发行——只因“习惯难以改变”。
经济学家测算,今天的1美分购买力仅相当于1900年的0.3美分,通胀让“攒小钱”变得意义寥寥,这也催生了“废除美分”的呼声。
美分虽小,却深植美国文化:
随着无现金支付兴起,美联储数据显示,2023年美分硬币产量同比下降41%,但美国财政部以“弱势群体依赖现金”为由暂未废除,或许不久的将来,“1美元=100美分”将仅存于教科书——就像“1美元曾可兑换0.0484盎司黄金”(金本位时期)一样,成为历史注脚。
从殖民地时期的物物交换,到今天的数字钱包,1美元与100美分的关系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货币如何承载国家意志、经济逻辑与民众习惯,下次拿起一枚磨损的林肯美分时,它或许不仅是零钱,更是一枚“时间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