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了怎么办?如何科学退烧?
当宝宝突然发烧,许多家长会手足无措,甚至陷入误区,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身体对抗感染的防御反应,但处理不当可能引发风险,本文将从发烧原因、正确护理、退烧方法和就医时机四方面,提供科学指导。
宝宝发烧的常见原因
- 感染:90%的发烧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如感冒、流感、咽炎、中耳炎等。
- 疫苗接种:部分疫苗(如百白破、麻腮风)接种后1-2天可能出现低热。
- 环境因素:穿盖过多、高温环境可能导致“捂热综合征”(常见于婴儿)。
- 其他原因:出牙、脱水或罕见疾病(如川崎病)也可能引发发热。
注意: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38℃需立即就医,因其免疫系统未成熟,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正确测量体温
- 工具选择:电子体温计(肛温最准,腋温需+0.5℃)、耳温枪(需对准鼓膜)。
- 测量频率:每4小时一次,高热时(≥39℃)可缩短至2小时。
- 避免误区:额温枪受环境影响大,水银体温计易碎且含汞,不推荐使用。
科学退烧方法
物理降温(优先用于低烧或辅助药物)
- 温水擦拭:用32-34℃温水擦颈部、腋窝、腹股沟,避开胸腹和脚心。
- 减少衣物:穿宽松透气的单层棉质衣物,避免捂汗。
- 补充水分:母乳、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小便量减少是脱水信号)。
禁忌:酒精擦浴(可能中毒)、冰敷(引起寒战)、捂汗(加重高热)。
药物退烧(体温≥38.5℃或不适时使用)
- 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3个月以上可用,间隔4-6小时,每日不超过4次。
- 布洛芬(如美林):6个月以上可用,间隔6-8小时,退热效果更强但可能刺激肠胃。
注意:
- 勿交替用药,除非医生指导;
- 退烧药剂量按体重计算,非年龄;
- 阿司匹林禁用于儿童(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
何时需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即使体温不高也需紧急处理:
- 3个月内婴儿发烧;
- 持续高热>24小时(2岁以下)或>72小时(2岁以上);
- 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热性惊厥需侧卧防窒息);
- 出现皮疹、呼吸急促、尿量锐减;
- 颈部僵硬、囟门凸起(警惕脑膜炎)。
常见误区澄清
- “发烧会烧坏脑子”:除非超41℃或脑炎,一般发热不会损伤大脑。
- “必须马上退烧到正常”:退烧目标是缓解不适,非强行降至36℃。
- “抗生素能退烧”:仅对细菌感染有效,滥用反而破坏免疫力。
宝宝发烧时,家长需保持冷静,科学监测体温,合理使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并观察伴随症状,退烧不是终极目标,找出病因更重要,当不确定或出现危险信号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才能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字数:约680字)
提示: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处理请遵医嘱,建议家长提前学习儿科急救知识,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