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格言 / 正文

古代男子及冠是几岁?古代男子及冠是多少岁

2025-08-09 10:46:00 格言

古代男子及冠的年龄与礼仪文化

在中国古代,"及冠"(又称"加冠")是男子成年的重要标志,象征着一个人正式步入社会,承担起家庭和国家的责任,这一礼仪源于周代,是儒家文化中"冠礼"的核心环节,古代男子究竟多少岁及冠?这一礼仪又有哪些深远的文化意义?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及冠的年龄:二十岁

根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冠礼,并取"字"(成年后的尊称),这一规定自周代确立后,成为后世遵循的标准。

  • 周代至汉代:严格遵循二十岁及冠的礼制,如《汉书》记载霍光"年二十冠"。
  • 唐宋以后:虽礼制稍松,但士大夫阶层仍以二十岁为冠礼基准。
  • 特殊情况:若男子未满二十岁但已承担重任(如继承爵位),可提前行冠礼,但属例外。

冠礼的仪式与象征

冠礼并非简单的年龄标记,而是一套严谨的仪式,包含三层含义:

  1. 三次加冠
    • 初次加"缁布冠"(黑麻布冠),象征保留孩童质朴之心。
    • 第二次加"皮弁"(鹿皮冠),代表具备狩猎与军事能力。
    • 第三次加"爵弁"(祭祀冠),标志可参与宗庙事务。
  2. 取"字":冠礼后,男子由长辈赐"字",如诸葛亮字"孔明",以示社会对其成年身份的认可。
  3. 拜见尊长:新成年者需拜见国君、宗族长辈,宣告正式成为社会一员。

及冠的社会意义

  1. 法律责任的开始
    • 男子及冠后需服徭役、纳税,如汉代规定"二十始傅"(登记服役)。
    • 可担任官职,如唐代科举应试者需年满二十。
  2. 婚姻与家庭义务
    • 及冠后方可婚娶,《仪礼》明确"男子二十而娶"。
    • 需承担祭祀祖先、管理家业的责任。
  3. 儒家伦理的体现
    • 冠礼强调"成人之道",要求男子"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记·冠义》)。
    • 孔子曾言"不知礼,无以立",冠礼正是"立身"的第一步。

历史中的例外与演变

  1. 皇室与贵族的特例
    • 帝王或世子可能提前行冠礼,如汉惠帝十二岁加冠以亲政。
    • 明代规定皇太子"十五而冠",但普通士庶仍守二十之制。
  2. 明清以后的淡化
    • 随着科举制度完善,冠礼逐渐简化,清代民间多以婚礼替代冠礼。
    • 但"弱冠"(二十岁)一词仍沿用至今,如《红楼梦》贾宝玉"年未弱冠"。

现代视角下的冠礼文化

尽管冠礼已非现代社会的必需品,但其精神内核——"成年即责任"——仍具启示意义,日本至今保留"元服礼"(受中国冠礼影响),韩国行"成年礼",而中国近年也有复兴传统礼仪的尝试,如高校举办"汉服冠礼"。

古代男子及冠的二十岁,不仅是一个年龄节点,更是文化传承的缩影,它体现了中华文明对"成人"的严谨定义,以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今日重提这一传统,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成年"二字的分量。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