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摘抄 / 正文

嗤之以鼻是啥意思?嗤之以鼻是什么意思

2025-07-10 17:34:13 摘抄

“嗤之以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鼻子发出冷笑声”,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度轻蔑、不屑一顾的态度,这个成语生动地刻画了一种傲慢或鄙夷的情绪,仿佛连用言语反驳都觉得多余,干脆用一声鼻音表达反感。

成语的构成与字面解析

“嗤”是象声词,模拟从鼻腔发出的短促冷笑声;“以”是介词,表示“用”;“鼻”则是动作的发出部位,合起来,字面意思就是“用鼻子发出嗤笑”,引申为“轻蔑地否定”,这种表达方式在汉语中非常形象,类似用肢体语言代替语言攻击,翻白眼”“撇嘴”等。

历史渊源与典故

“嗤之以鼻”最早可追溯至《后汉书·樊宏传》,其中记载东汉官员樊宏为人刚直,对趋炎附势之辈“嗤之以鼻”,不愿同流合污,后来,这一行为被提炼为成语,成为对虚伪、浮夸或低级趣味表达反感的标准用语。

古代文人常用此语讽刺庸俗之风,例如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书生对投机取巧的科举文章“嗤之以鼻”,体现了清高士人的态度。

现代用法与场景

“嗤之以鼻”多用于以下情境:

  1. 对荒谬言论的反感:比如有人鼓吹“地球是平的”,科学家会嗤之以鼻。
  2. 对虚荣行为的鄙视:同事炫耀奢侈品,旁人可能嗤之以鼻。
  3. 文化批评:流量明星假唱,老艺术家往往嗤之以鼻。

需注意,这个成语语气较重,通常用于表达强烈的否定,甚至带有攻击性,若想委婉批评,可用“不以为然”“保留意见”等替代。

与近义词的微妙区别

  • “不屑一顾”:强调懒得理会,但未必有“嗤”的嘲讽动作。
  • “鄙夷”:更侧重内心的轻视,而“嗤之以鼻”外显为具体行为。
  • “讥讽”:需通过语言表达,而“嗤之以鼻”可能沉默完成。

误用案例与纠正

错误示例:

  • “他对我的建议嗤之以鼻,但还是采纳了。”(矛盾,既然采纳就不算轻蔑。)
    应改为:“他起初对我的建议嗤之以鼻,经解释后终于接受。”

跨文化视角

类似表达在其他语言中也存在:

  • 英语:“snort at”(用鼻音表示不屑)或 “turn up one’s nose”(翘起鼻子)。
  • 日语:「鼻で笑う」(用鼻子笑),与中文几乎一致。

“嗤之以鼻”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缩影——用最简练的方式传递尖锐的批判,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因过度情绪化引发冲突,下次遇到令人无语的场面,不妨想想这个成语,但记得控制表情管理哦!

(全文约680字)

网站分类